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主题,邀请司法行政领域5位基层代表与中外记者互动交流,展现了司法行政工作者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靓丽风采。
此次亮相的代表涵盖行政复议、普法宣传、基层治理、仲裁、法律援助、律师等多个领域,他们在见面会上分享了自己法治为民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北京市司法局行政复议一处一级主任科员蔡小凤工作的10年来,累计办理1000余起案件;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已在基层一线工作了31年,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17年来参与办理仲裁案件超4000件;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刘沫含,从2019年起参加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5年间,从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作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的一名“法律明白人”,金其华为周边5个乡镇67个村义务开展普法宣传1000多场次。
见面会现场有记者提问:行政复议一线办案人员是如何更好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
“在办理上千件行政案件后,我发现化解行政争议的关键在于前端规范和源头预防。通过制发复议意见书、开展执法培训等方式,推动行政争议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根源上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蔡小凤说,“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断探索行政复议监督方式,对于案件中发现的轻微问题,创设《行政复议案件问题提示单》,及时指导行政机关规范执法行为。”
无论是普法还是人民调解,都需要与群众近距离接触。有记者向代表提问:在跟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哪些“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金其华回答说,他通过召开“板凳会”的方式,宣传普及群众遇得到、用得上的法律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对电信诈骗识别能力弱的情况,他走村入户,宣传反电诈知识,讲解群众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反电诈测试,群众防范意识越来越强。通过持续不断的法治宣传,努力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法条对乡亲们来说有时像“天书”。魏官元的做法就是用西村乡的“大白话”,通过乡音、身边事宣传法律,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他说:“政策讲透了,人心就亮了。作为司法所所长,我‘接地气’的做法就是依法依规办事,让法治像咱地里的庄稼,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惠及每个父老乡亲。”
见面会上,记者提问代表:如何看待AI、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仲裁工作中的应用?
“当事人之所以愿意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快’。纠纷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方面降低了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被占用的资金、资源得到释放,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张毅说,他参与研发的广州仲裁委“云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助手,实现了远程立案等场景智能化应用,实现了对仲裁全流程的有效管理,极大节约了当事人、仲裁员和仲裁秘书的时间,办案时长平均减少30%左右。
刘沫含连续数年远赴边疆地区开展法律服务的故事,引起在场媒体的关注,有记者问刘沫含是什么信念支撑她做出这样的选择?
刘沫含语气坚定地回答:“从祖国东北到雪域高原,再到西部边陲,我的选择源于双重身份赋予我的初心。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律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专业知识服务各族群众,这是我的责任,更是荣光。第二是一名人民律师的使命。法治阳光不应因地域偏远而黯淡。当我们看到民族地区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残疾人等群体面临‘找法难’的困境时,我常想,律师的价值应该不仅体现在法庭之上,更在于让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律师职业信仰的必然选择。当我们看到群众因为得到我们的法律援助愁容舒展时,当我们帮农民工索要工资时,当我们帮农牧民守住草场时,当我们帮助残疾人守护权益时,我就在想,法治的温度足以穿越语言的障碍和地域的距离。”
在见面会上,5位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优秀代表,展现出广大司法行政工作者坚持法治为民,忠诚履行化解矛盾纠纷、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使命担当,传递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基层奋斗者的信念与力量,他们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