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事,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大事小事大家议,纠纷不出村就解决,村容村貌也越来越美。”谈及家乡变化,清远市阳山县村民李婶满脸笑意。
如今的阳山县,以党建为引领,深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路径,叠加数字技术赋能,将基层治理“软实力”转化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落地的“硬支撑”,推动乡村治理从“粗放松散”迈向“精细协同”。目前,全县已培育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2条,省级示范镇5个、示范村34条。

阳山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
党建领航聚合力
法治筑基强保障
乡村治理,关键在党。阳山县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印发《村级事务工作指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汇编》,以“清单化”明确村级组织权责,巩固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成果,还将14个党员超百人的行政村党总支部升格为党委,织密组织体系。
同时,实施“头雁领航”与示范工程,通过“理论教学+实地观摩+案例研讨”模式,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邀请专家及优秀书记授课,强化其抓治理、促发展的实战能力。同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工程”,打造“五有”示范村,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群众的“主心骨”。
“综治中心一‘吹哨’,住建、司法的同志5分钟就到了,我家宅基地纠纷3天就解决了!”岭背镇村民老李的经历,是阳山法治治理的缩影。
阳山县以县级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政法、信访等部门力量,通过“进驻+轮驻+随驻”模式提供多元服务,针对复杂纠纷推出“法律诊断—调解疏导—司法确认”全流程服务,并建立“吹哨应哨”机制,推动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22%。
同时,阳山创新“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从村“两委”干部、党员中遴选670人培育,形成“三及时模式”,民间纠纷调处成功率100%;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13个乡镇167个村(居、社区)聘请55名律师,2025年提供法律咨询6755人次,开展法治宣传456场,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75户,覆盖98.7%行政村;深化“法院+”委托调解模式,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德治方面,阳山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依托18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年均开展200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针对天价彩礼等陋习,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宣传358场;借助“丫山讲堂”,以方言开展“理论+文艺+互动”微宣讲。如今,全县159个行政村均达干净整洁标准,654栋农房完成外立面改造。
数智赋能提效能
多元参与促共治
“以前巡查靠腿跑,一天转不完一个村;现在无人机一飞,‘两违’建筑、火情隐患全看清!”黎埠镇网格员小张的话,印证阳山数字治理升级。
阳山在13个乡镇全覆盖建设无人机机库并组建飞手队伍,针对“两违”巡查、森林防灭火等场景,开展“空中巡查+地面处置”协同作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掌握乡村发展动态,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治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
为激发多元参与,阳山推广“积分制”,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赚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如岭背镇将“积分制”与人居环境保洁结合,细分三项积分事项,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兑现奖品。同时,依托“公益服务岗”“村民议事厅”等平台,鼓励党员干部、乡村能人等参与事务调解。此外,建立社会工作观察员制度,现有观察员14名、观察站1个。
公共服务上,阳山实施“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构建乡村5公里“社保服务圈”,依托“粤智助”自助机提供298项高频政务服务;推动“两社三中心”试点建设,按群众需求整合资源。如在阳城镇,城南西社区推行“17出发”模式,每月17号进小区便民服务,推动“实体三中心”向“流动三中心”升级,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下一步,阳山县将持续强化党组织引领,夯实法治保障,深化德治浸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更实举措护航乡村安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