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的‘僵尸车’一清空,感觉呼吸都顺畅了,邻居们见了面都笑着打招呼,我们还把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主动分享给有需要的同行,希望社区越来越和谐!”10月20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法官梁启星收到了来自某物业公司陈经理的短信,短信最后附上了一张干净整洁的小区架空层照片。
谁能想到,此前这个小区的架空层还被落满灰尘、轮胎干瘪的自行车和电动车“霸占”,“僵尸车”堆积不仅挤占公共空间,还埋下安全隐患。如今的变化,源于南海区法院一年前建立的巡回讲课机制——一场将普法课堂搬进社区、把纠纷化解在源头的治理实践。
2024年8月,南海区法院依托“和风大讲堂”平台,先向各镇街、司法所、房管所及社区广泛征集普法需求,再精准选派法官上门授课。一年来,这一机制成效显著:辖区物业公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物业纠纷数量大幅下降,梁启星参与的小区“僵尸车”治理,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今年5月,梁启星到该小区讲授物业纠纷化解主题课程时,恰巧撞见业主王先生与陈经理正在争执。“这些车放了好几年都没动过,占地方还挡路,万一着火了怎么办?你们物业到底管不管!”王先生指着架空层的“僵尸车”,语气里甚是不满。陈经理则一脸无奈:“我们不是不想清,可万一清理后车主找上门说丢了贵重物品,谁承担这个责任?”
看着堆积如山的“僵尸车”,梁启星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直接清理可能引发赔偿纠纷,放任不管又会降低业主生活质量,加剧双方矛盾。他当场向双方分析了利弊,但并未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此后,梁启星带领团队走访多个小区调研,发现“僵尸车”问题并非个例,背后还藏着物业公司服务痕迹缺失、公摊费用公示不清等管理漏洞,本质是业主“不信服”、物业“怕犯错”的信任危机。
“必须给出一套可落地的操作方案,让物业敢管、业主认可。”带着这个目标,梁启星团队重新梳理民法典中“善意管理”相关条款,将法律规定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引。
7月,一场为该小区定制的“普法课堂”开讲,梁启星围绕“僵尸车”清理进行讲解:“从法律层面讲,‘僵尸车’影响业主正常生活,物业公司有义务牵头清理。”他详细拆解了“三步清理法”——提前通过公告、微信群等渠道充分告知车主,清理过程全程录像留痕,将车辆转移至指定区域妥善保管,确保车主能随时认领。
课堂上,陈经理边听边记,不时点头;业主代表、社区调解员、网格员也纷纷陷入思考,此前的疑虑逐渐消散。两周后,该小区的32辆“僵尸车”顺利清理完毕,业主们纷纷在群里点赞:“现在架空层能正常活动了,带孩子下楼玩也安心多了!”
与此同时,业主张先生却怒气冲冲地找到物业,称自己停放在架空层的自行车被“误清”。陈经理虽然在清理的车里中找到张先生的自行车,但张先生又以自行车被磕坏掉漆为由,提出赔偿。
陈经理一时没了主意,再次向梁启星求助。
“矛盾化解的关键在沟通,多一分坦诚,就少一分对立。”梁启星立刻赶到该小区,邀请张先生一同查看清理全程的监控录像。“您看,清理过程都有录像,绝对不会丢。”梁启星耐心解释,“这里的漆也不能确定是搬移过程中掉落的,如果大家都把不用的东西堆在公共区域,最后受影响的还是全体业主。”
“法官说得对,我本来以为这车修修还能再骑,没想到放久了已经坏了,确实不该占用公共空间。”张先生点了点头,表示不再追究。
一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在坦诚沟通中得到化解。
这次“误清”事件也给梁启星提了醒。他随即以此为案例,为小区物业和业主再加一堂“实战课”:“公告时间能不能再延长几天?保管区的标识能不能更醒目?车主认领流程能不能简化?”一系列细节优化建议,进一步筑牢了双方的信任基础。
如今,南海区法院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物业纠纷治理机制:通过“转诉为课”将高频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提炼典型案例反馈给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物业服务标准化;联动综治中心、行业协会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海区法院接收的物业纠纷起诉材料数量同比减少1104件,降幅达55.5%。这场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正让越来越多的小区重拾和谐,让业主与物业从“对立”走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