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境内的高速公路贯通南北交通咽喉。然而,复杂的地形与多变的气候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诸多挑战。韶关市交管部门结合当地山区地形与气象特点,依托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完善恶劣天气预警处置工作,推动辖区高速公路安全形势稳步向好。
近年来,韶关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三大队(以下简称“大队”)结合当地山区地形与气象特点,围绕“预知、预警、预防、预案”等关键环节,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推动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三年来,辖区交通事故数量持续下降,昔日的“风险路”正逐步转变为“安全路、畅通路、科技路”。
科技赋能 预警更精准
“以前靠经验,如今靠数据。”韶关市交管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教导员谭人瑜介绍。走进大队指挥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正实时显示各路段的气象信息、车流状态与设备运行情况——这是大队联合气象部门开发的“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平台”,也被称为高速交警的“智慧大脑”。
“前方5公里能见度降至80米,建议启动二级预警!”系统提示音刚落,指挥室民警已迅速调度警力。精准预警的实现,离不开遍布辖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大队在恶劣天气多发路段选定5处灾害隐患点,布设10要素交通气象自动站,设立29个气象观测点与14个路面测温点,实时采集并监测沿线气象动态。
“以往判断雾区范围,只能依靠巡逻民警驾车巡查,信息往往滞后半小时以上。”指挥室民警沈文辉说。如今平台可自动生成“雾区热力图”,精准判定能见度数值,并预测雾区的移动方向与消散时间。去年春运期间,平台提前60分钟预警一场大雾,为分流管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精准施策 处置更高效
预警是前提,处置是关键。大队在实践中总结出“四早四快”工作法,即“早预警、早研判、早部署、早行动”与“快出警、快处置、快疏导、快恢复”,构建起全链条处置体系。
“不同恶劣天气,应对方法各不相同。”据谭人瑜介绍,大队制定了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管理四级预警机制,系统划定3个“1、3、5分钟”快速反应区与9个“15、30分钟”高效处置区,完善12项配套应急措施,统筹严管路段警力与勤务部署,实现“一张图”指挥调度。
“恶劣天气下,事故处置慢一分钟,风险就多一分。”韶关市交管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钟淼真说。大队严格落实“五快机制”(快速发现、快速撤离、快速联动、快速自检、快速干预),在事故易发路段预置清障车,对轻微事故实行“线上快处”,对较大事故则启动“党员突击队”,并联动消防救援、医疗保障等部门同步开展救援、勘查与清障,最大限度压缩处置时间。
今年2月5日,正月初八,正值春节返程高峰。7时许,“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平台”发出预警:两小时后,乐广高速公路南段将出现大暴雨。大队按预案在各风险点部署警力,并加强沿线巡逻。9时30分,韶关市交管指挥中心接到一名男子的紧急求助:“我妻子羊水已破,即将生产,但我们被困在乐广高速公路上……”
“立即启动救援绿色通道!”指挥中心迅速指派大队巡逻警力前往救助,同时调度乳源、武江沿线警力协同支援。在多方紧密协作下,求助车辆比预计时间提前20分钟抵达医院。事后,这名男子向大队值班民警韩小飞发来信息致谢。
守路有责,守路尽责。多年来,大队在事故预防与交通管控方面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50余人立功受奖。大队交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推动辖区高速公路安全形势稳步向好,昔日“最难走的高速”已成为今日的“平安大道”。
韶关高速交警的实践,是“十四五”期间广东公安交管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公安交管部门狠抓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科技强警,全面建设现代化道路交通治理体系。2024年,全省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8.2%,创近十年最大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