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柑园里,青绿色的柑果像小灯笼般挂满枝头,晨露顺着油亮的叶片滚落,空气里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柑香。
这里是“中国陈皮之乡”——江门市新会区。这天,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会城人民法庭庭长柯铭培踩着露水走进柑园,手里的笔记本还记着这两个月以来的调解要点。今天这场“时令普法”,得赶在小青柑采摘前给乡亲们把损耗率的事说透。
“柯庭长,去年我委托加工小青柑,最后算损耗率时差点打起来!”柑农陈大姐远远瞧见熟悉的身影,拎着草帽迎上来,“您今天可得把协会那个标准再讲讲,咱文化浅听不太明白。”
柯铭培笑着翻开笔记本:“放心,我今天带了图文版的损耗登记手册,咱们对着果树算细账……”
田埂上很快围拢起十多个柑农,有人蹲着用树枝在地上算数,有人掏出手机录视频。阳光穿过柑叶的间隙,在人群中投下斑驳光影。
这样的场景,在“陈皮法庭”党建品牌建立后已成常态。
2023年9月,会城法庭与新会陈皮产业链党委,以及种植链、加工链、流通链龙头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四联共建”机制,构筑起“红色链﹢司法链﹢产业链”陈皮产业保护格局。
这支由党员法官牵头的队伍深知产业发展的“痛点”: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流通,每个环节都可能卡着纠纷的“刺”。
今年4月,柯铭培就收到了一份“烫手”的诉状:柑农老陈和施工队老黎为10亩柑园开垦工程闹上法庭。
“签合同的时候说好挖机干10天给1万元,现在结账突然说要按45天算,一下子要我掏5万多元!这不是明摆着坐地起价吗?”老陈扯着嗓子说道。
“软地基平整改造工作难度大、耗时长,45天还是赶工的!”老黎梗着脖子反驳。
双方在法庭上争得面红耳赤,柯铭培决定暂时休庭,将双方引导至“陈皮法庭”沉浸解纷室,先用一杯陈皮茶缓解双方的对立情绪。
“先喝杯茶消消气,咱们慢慢说。”柯铭培泡上新会老陈皮,琥珀色的茶汤在瓷杯里打转,双方的声音渐渐低下来。
趁着这个空档,他翻开笔记本里夹着的“四联共建”联络表,发现种植链党支部的老党员陈万高正是处理这类纠纷的行家里手。“陈万高有十多年新会柑种植经验,是老专家了,咱们不妨请他到现场看看,听听他怎么说。”
第二天,柯铭培、陈万高和双方当事人来到柑园。
“陈师傅,您给看看这片地的开垦难度。”柯铭培说。
“你看这土层,底下全是河涌沉积的软泥,软地基开垦需要填平后再平整,干一天的活儿实打实比硬地多费三成功夫。”陈万高蹲下身扒拉泥土,边说边掏出手机调出近期同类工程的报价单,“上个月邻村类似的地块,每台挖机干一天算1300元,他们签的10天1万元确实报低了。”老陈赶紧凑过去比对,老黎的眉头也慢慢舒展。
“如果走鉴定程序,少说也要一两个月。”柯铭培适时接过话头,“眼下正是备耕关键期,拖下去误了种植,损失可不止这些工钱。”他拿起树枝在地上画起数轴,左边标着鉴定的时间成本,右边列着调解的现实收益。
“但45天确实也超出行业常规。”陈万高突然插话,“我刚才量了地势,前半段挖机确实得慢工,但后半段土层变硬了,操作熟手能抢出工时。按我的经验,合理工期应该在20天左右。你们头回合作都有疏忽,要不取个中间数?”
最终,在陈万高的专业意见和柯铭培的法律分析下,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工程费2.3万元的调解方案。
当老陈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成功后,老黎主动伸出满是老茧的手:“之前在法庭上嗓门大,您多包涵。”
柯铭培笑着摆手:“你们握手言和,比啥都强。”
像陈万高这样的调解专家,在党建结对共建队伍里还有4名。自“陈皮法庭”党建品牌建立以来,会城法庭共与新会陈皮产业链党组织开展结对活动11次,办理涉陈皮产业纠纷100余件,开展专题普法宣传35场次。
暮色中的柑园,微风掠过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小青柑在舒展地呼吸。当红色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这缕穿越百年的“陈香”,正沿着法治化的轨道,飘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