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广东省委政法委邀请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开展“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深入广东地市一线,实地探寻新时代“法治广东”建设的丰硕成果与实践路径。
以科技赋能办案质效升级
在司法领域,广东各地以创新破题,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优化,持续提升司法办案的质量与效率。
其中,深圳法院的实践尤为突出——2024年6月,该院上线了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创新构建“通专结合”大模型集成智能工程。该系统覆盖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全类型,贯穿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四大核心环节共85项流程,实现司法办案全流程AI辅助。
如今,这套系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纳入全国法院“一张网”推广应用,国内百余家单位和港澳地区,以及巴西、越南、葡萄牙、新加坡等10余个司法、政务机构前来调研借鉴,成为广东“科技+法治”的标志性成果。
同样聚焦司法效能,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松山湖人民法庭作为广东省首家“金融法庭”,始终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2021年1月,广东省首家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该法庭挂牌成立。截至采访节点,调解中心共受理金融纠纷5.9万件,成功化解4.8万件,调撤率高达83%。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助力园区17家科创企业申报“科技成果转化贷”1.1亿元的创新实践,被写入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成为可复制的“广东经验”。

从源头筑牢矛盾化解防线
除了司法办案质效的提升,广东各地更注重发挥多元调解力量,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让“矛盾不上交”成为治理常态。
在汕尾市海丰县,可塘人民法庭立足当地产业特色,与可塘镇政府联合在可塘珠宝交易市场、海丰抖音电商直播基地,针对性设立“海丰县可塘珠宝产业诉求调解中心”。该中心由综治工作人员、基层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与法庭干警组成专业调解团队,并实行日常值班制度,确保产业相关诉求“就近受理、及时响应”。
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可塘法庭共收案1666件、结案1579件,其中调解或撤诉结案1079件,调解率达66.77%,有效维护了珠宝产业发展秩序。
肇庆市端州区检察院则从刑事领域发力,依托刑事和解中心践行“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能调尽调”的办案模式,打造集案件办理、调解修复、司法救助于一体的综合和解平台。中心创新构建“六个一”工作体系,整合检察、社区、行业等多元主体力量推进矛盾化解。

自试运行以来,该中心办理的和解案件实现“双零”目标——无一信访上访、无一申诉上诉,充分彰显了检察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核心保障。广东各地通过搭建专业化法治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法治支持,持续激活市场活力。
2024年5月22日,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e站在阳江市人民检察院正式成立。

该e站创新采用“线下设站点+线上推平台”的双融合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诉求受理、多元协作、服务监督等“一站式”法治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一网通办、一站响应”。截至采访时,e站已收到企业反映(投诉)线索30条,其中符合受理条件的14条已全部办结,问题解决率达100%。
在跨境商事服务领域,广州仲裁委员会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同样交出亮眼答卷。作为国际化商事仲裁平台,该中心创新推出广州商事仲裁、香港商事仲裁、澳门商事仲裁三套庭审模式,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提供灵活选择。
2024年,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共受理案件508件,总争议金额达80.7亿元,同比增长7.3%;同时连续5年保持案件撤销、不予执行“零记录”,服务覆盖四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事纠纷解决的重要“枢纽”。

从司法创新到多元调解,再到营商环境法治护航,广东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将“法治”二字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持续书写“法治广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