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地,法治潮涌。“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媒体采访活动深入广州、东莞、深圳、汕尾、惠州、韶关、肇庆、阳江等地的政法一线,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感受南粤大地以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以平安促进社会和谐、以科技赋能治理现代化的澎湃脉动。
强基固本:社会治理提效能
筑牢平安稳定“压舱石”
广东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牵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站式调解中心打造、基层自治活力激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基层治理“指挥枢纽”与“实体堡垒”
综治中心是基层治理的“枢纽站”。广州市黄埔区综治中心推动功能布局、运行管理和信息支撑迭代升级,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形成集指挥调度、矛盾化解、信访接待、网格管理、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工作平台。
位于罗浮山北麓、作为“最美旅游公路”起点的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综治中心,则展现了镇级综治中心在化解基层矛盾、服务保障民生方面的独特作用。中心整合公安、司法行政、网格等多方力量,设立五个便民窗口,巧妙运用“线下联调+云端解纷”组合拳,无论是三天快速化解吊车意外致死纠纷,还是春节前通过远程调解室高效处理7起劳资纠纷,都体现了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能力。
在粤西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记者们看到了综治中心在整合资源、激发基层治理合力方面的探索。织篢镇以打造示范性镇级综治中心为抓手,用好专职网格员、“一村(社区)一警(辅)”巡防队和镇村干部三支队伍,加强风险排查,完善领导包案化解、接访下访和“五室合一”联调机制。
(二)打造一站式调解中心:畅通矛盾纠纷化解“专业赛道”与“高速通道”
面对社会矛盾类型的多样化、专业化趋势,如何构建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纠纷解决机制?广东的回答是:打造专业化、一站式调解平台,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位于深圳市金融业集聚区的福田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由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司法局等多部门共建,内设多元调解、司法确认、金融网格员工作基地等多功能服务区,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从“分散治理”向“集约高效、协同联动”转型,为各类金融主体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中国彩宝之都”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针对当地珠宝产业经营主体超8500家、交易纠纷频发的特点,可塘人民法庭与镇政府联合在珠宝交易市场设立海丰县可塘珠宝产业诉求调解中心,由镇综治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与法庭干警共同组成专业调解团队,实行日常值班制度,针对珠宝交易常见纠纷,通过类案引导提示风险、换位思考促成调解,做到“让纠纷不出基地”。
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检察院刑事和解中心则聚焦于刑事案件中的矛盾化解,特别是轻微刑事案件。坚持“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能调尽调”,打造集案件办理、调解修复、司法救助于一体的和解平台。中心配备专业化办案团队,设置“背对背”情绪宣泄室、反思忏悔室、“面对面”调解室与“心连心”签约区,分阶段分区域开展矛盾化解,兼顾情绪舒缓与结果达成。
(三)基层自治激发活力:绘就和谐家园“同心圆”与“善治图”
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人,活力之源在基层。广东高度重视激发基层自治活力,鼓励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治理模式,让“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东莞市大朗镇“乡情警务”调解室充分发挥东莞市大朗镇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两地人员往来密切的特点,携手搭建东莞市首个跨区域警务合作(乡情调处)工作站,推动两地资源整合、异地联合调处、双向调度协作。同时打造“全方位守护、零风险抵达”护航模式,在暑假期间闭环护航“小候鸟”往返粤川与父母团聚,开设“落地第一课”进行安全教育,守护千里亲情团圆路。
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惠新社区作为一个拥有1.6万常住人口的人口密集型高档住宅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深耕网格化管理,创新开展“三访三走”工作法(访民情、访民意、访民需,走企业、走小区、走住户),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做实服务管理。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自治活力迸发的沃土。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打造“有事好商量”名片,完善各项议事制度,投入打造党群议事厅,并组建“夕阳红·老舅公”矛盾纠纷调解队,发挥乡贤长者“村情熟、有威望”的优势,三年调解成功率100%。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石埗村则科学划分网格,用好“五室合一”矛盾化解机制,调解率同样达100%,同时打造平安法治公园、检察文化长廊,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共空间。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激发经营主体“新活力”
广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局,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仲裁、法治服务监督等重点领域,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规则衔接与制度创新:夯实营商法治“根基”与“标杆”
完善的法治规则体系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广东注重发挥立法引领作用,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东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构建“区人大常委会-镇(街)人大-人大代表联络站”三级功能阵地体系,形成立法征求意见的完整闭环。自2024年3月15日揭牌运行以来,已完成65部法律法规的意见征集任务,反馈立法意见建议2500余条,在重大立法中发挥重要作用,让立法工作载满民意民情,更贴合改革发展实际需求。
广州市南沙区司法局推动市政府规章《广州市南沙区港澳专业机构和港澳专业人士执业实施办法》出台实施,主动牵头推动建立港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医疗、动物医学、教育、旅游等6个领域执业的规则衔接保障机制。
阳江市检察院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e站,采用“线下设站点+线上推平台”双融合模式,实施“1+N+1”工作机制(一个归口管理、N个协同联动、一个闭环反馈),提供诉求受理、多元协作、服务监督等一站式法治服务,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和法律法规真正落地见效。
(二)专业服务与跨境协作:提升法律保障“能级”与“视野”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国际化法律服务。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南沙法庭作为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的派出法庭,集中审理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及南沙区和周边部分市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专业化审判有力地加强了对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致力于法律服务领域跨境协作,专注跨境投融资、海外合规、国际争议解决等领域,实行中国律师主导型出海服务模式,构建中国涉外法律总顾问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法律支撑。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广州仲裁委员会南沙国际仲裁中心推出广州、香港、澳门三套庭审模式,可适用《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秘书处,其受理案件争议金额持续增长,国际公信力不断增强。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作为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其仲裁和调解当事人覆盖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在地深圳2025年被国际权威报告列为最受亚太地区受访者欢迎的全球五家仲裁地之一。
(三)高效解纷与柔性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与“温度”
公正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执法,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松山湖人民法庭是广东法院系统优化营商环境的尖兵。法庭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注重柔性执法,与园区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设立“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党员服务站”,主动送法进企,助力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科技赋能:智慧政法提质增效
锻造平安广东“新引擎”
广东省大力推进政法工作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以智慧法院、智慧公安、智慧检务等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政法工作核心战斗力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一)智慧司法:人工智能助力审判执行“提质加速”
深圳市法院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建立“通专结合”大模型集成智能工程,覆盖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及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等四大环节85项流程,实现司法办案全流程AI辅助。系统设有智能阅卷、庭审辅助、案情研判、文书辅助生成等模块,坚持辅助工具定位,深度融入办案环节,同步落实司法责任。
(二)智慧警务:数据驱动构筑公共安全“铜墙铁壁”
韶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三大队面对京港澳高速韶关北段(京珠北)线形复杂、气候恶劣、曾为全国事故黑点的严峻挑战,全体民警辅警扎根山区,研发应用山区危险高速公路长下坡交通管控方法、长大隧道群交通管控模式,成功攻克低温冰雪交通管理难题,变“死亡高速”为平安大道。
肇庆市公安局大旺分局及其城区派出所是智慧执法与基层治理的标杆。分局以“制度+科技+人才”驱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智能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创新执法监督数据模型,实现执法质量和效能双提升。城区派出所面对辖区流动人口众多的复杂情况,科技赋能社区防控,构建社区智防共同体,精塑最小应急单元网,确保响应迅速;推动警企融合、警务联动,源头化解纠纷;创新“流动+智能”服务窗口,实现民生事项24小时高频服务。
(三)智慧治理:平台增效夯实基层“和谐善治”
广东各地综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广泛应用“粤平安”“惠眼通”等智慧平台,实现网格事件线上录入、视频资源全域覆盖、矛盾纠纷云端调解。韶关市委政法委推动政法惠民“十件实事”,建立法学会“1+8”法学研究体系,标志着韶关法学研究工作迈向体系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深圳国际仲裁院、广州仲裁委员会南沙国际仲裁中心通过智慧仲裁平台,实现跨境商事纠纷在线立案、在线庭审、在线送达,提升仲裁服务的便捷性与公信力。
广东政法系统以“走在前列”的担当、“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法治广东平安广东的画卷,正在南粤大地上挥毫泼墨,愈发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