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截至2025年9月3日,全省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户,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其中企业数量超过900万户。
营商环境是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唯有保持稳定可预期、透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才能助力企业在发展浪潮中全速前行。为此,广东早在2022年便出台《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此为制度基石,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着力减少执法扰企、避免诉讼拖垮企业,并新增大量“量身定制”式法律服务。
从“严管”到“善治”,广东始终围绕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真实诉求,将法治打造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屏障。
完善制度建设
系统化解执法扰企难题
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如何在执法中明晰底线、厘清权责,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是执法部门长期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广东加强制度建设,率先出台《广东省行政检查办法》,对行政检查进行源头性规范。2022年,进一步实施《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减免责清单制度。今年3月,广东再度创新,出台《广东省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珠海、汕头、肇庆等地积极响应,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推行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落实“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成效显著。以肇庆为例,2024年全市对187家企业检查频次下降72%。
在减轻检查频次的同时,广东连续三年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重点监督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并组织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工作。
即便开展入企检查,广东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强化监督。例如在广州、深圳等地实施“亮码入企”制度,执法人员需亮身份、亮依据、亮流程,通过执法二维码实现执法行为全程可追溯。据统计,2024年广州市涉企行政检查平均每户0.13次,行政处罚平均不足0.02次/户,超过三分之一的处罚案件实现从轻或减轻处罚。

广州南沙执法人员亮码入企。
跨区域执法监督同样受到重视。广州检察机关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专项监督”,通过持续监督、内部线索移送、跨区域检察协作等机制,推动解决异地不规范执法问题。
发挥司法职能
在惩戒和保护中寻得平衡
企业在经营中难免遭遇诉讼纠纷。当企业面临暂时困难,法治体系更应搭建“避风长廊”,助其在困境中焕发新生。近年来,广东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打出一套护企“组合拳”,实现对企业发展的全周期服务。
打破信息壁垒,避免诉讼拖垮企业。高新科创企业正成为广东“挑大梁”的生力军。然而,这类企业在初创期常面临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资金链脆弱等困境,易陷入融资难题。

东莞第一法院松山湖法庭法官了解科技企业经营困境。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东莞第一法院松山湖法庭,作为全省首家金融法庭,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先行调解+信用证明+融资转化”机制,当地一家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便从中受益。该公司因下游客户回款周期长,被上游供应商以拖欠款项为由提起多宗诉讼,导致银行因其涉诉记录而拒绝贷款,形成僵局。法院经实地走访,评估认定企业“虽诉而有信”,向银行出具涉诉情况说明,打消银行顾虑,助力企业获得融资,在保障执法公正的同时,为企业留出生存空间。
创新破产重整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有序退出。过去,“执行转破产”案件因执行与审判标准不一、衔接不畅,易导致社会资源闲置。广东法院以“执破融合”为突破口,推动建立破产重整投融资支持机制。2024年以来,全省法院累计移送审结“执转破”案件1469宗,涉及执行案件2.43万件,助力43家企业重获新生,盘活资产超30亿元,实现执法既守底线又顾大局。
审慎评估查封后果,减少“次生灾害”。广东法院持续优化涉诉企业保全机制,依法审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陆丰法院近期披露的“生猪查封”案即为典型:法院未直接出售被查封生猪,而是采取继续养殖后出售的灵活保全方式,既释放了财产使用价值,又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营,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公正司法不仅体现于裁判公平,更在于执行实效。在立案、审理、执行各环节,广东法院努力在惩戒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做到处罚有度,为企业留存生机。
融合各方力量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解决企业纠纷,诉讼并非唯一途径。广东正积极推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公证等多元解纷机制协同发展。
在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的珠宝交易市场内,设有专门的诉调中心。海丰法院可塘法庭工作人员长期驻点,与熟悉珠宝交易的志愿调解员协同作战,依托县、镇综治中心“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精准快速化解商家矛盾,近70%的案件实现当场履行。
“企业最怕解决纠纷‘跑断腿’‘拖时间’。”可塘法庭庭长张武钦介绍,可塘被誉为“中国彩色宝石之都”,辖区珠宝行业市场主体超8500家,加上电商蓬勃发展,案件数量大、种类杂可想而知。“很多时候,当事人只是心中有气,有个地方让他们倾诉说理,就能避免矛盾升级,也能缓解‘案多人少’的困境。”

张武钦在可塘镇珠宝产业诉求调解中心工作。
诉调中心还吸纳市场内商家参与调解,提升解纷效率。例如在一起委托加工投诉中,双方对成品率责任各执一词,若进行鉴定则费时费钱。经同行调解员分别沟通,强调双方均有疏失但未来仍可合作,最终促成互谅互让,快速化解争议。
第一时间介入,降低时间成本,让当事人“有话好好说”,是诉调中心的最大成效。目前,广东各地正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将诉调服务送至企业“家门口”。
深圳福田区集聚全市近六成金融机构,金融纠纷年均增长超过30%。福田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整合司法、行政、公证及调解组织等资源,以金融纠纷为切口,大力推行商事金融纠纷市场化解纷机制改革。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受理案件超54万件,涉及金额达275.66亿元,可联纠纷调解成功率30%,金融解纷实现成本、周期“双下降”。
作为“中国陈皮之乡”,江门针对企业“怕纠纷、不敢创新”的顾虑,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并在陈皮行业协会设立法官工作站,创新“三专审理”机制,即专门合议庭统一裁判尺度,专业咨询团队解决行业壁垒,专属调解室营造和谐氛围,高效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
在荔枝林连绵的茂名,高州法院金山法庭打造“荔枝法庭”品牌,与镇(街道)综治中心联动,将解纷阵地前移至田埂果园,近三年涉荔纠纷调解成功率超过90%。
2000万户经营主体、900万家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力的生动印证,更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商环境的直接体现。法治不仅是底线保障,更成为激发创新、护航升级的“助推器”。
这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法治建设为核心的广东实践,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也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宝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