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枢纽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在整合调解资源、联动处置矛盾、预防风险扩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3月29日至30日,中央政法委在福建厦门召开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以下简称“厦门会议”),对规范综治中心建设进行了部署。“厦门会议”的召开,为全国县级综治中心升级换代按下“加速键”。
截至今年8月初,2848家县级综治中心正式运行起来,实现了“有牌子、有场地、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目标,“到综治中心能解决问题”逐渐成为群众的口碑。
“厦门会议”以来,人民法院全力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机衔接登记立案、委托调解、依法审理,持续深化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多元解纷机制作用。2025年第二季度先行调解成功107.2万件,环比增长176.1%,前端解纷活力和效能持续释放。
顶层设计、党委领导,团结一致“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当前,我国处于“强起来”的新阶段,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着眼发展问题,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等实体平台,为法人、自然人提供高效服务,做到了“最多跑一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时至当前,建立规范化的综治中心成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实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维护社会大局长期稳定。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综治中心工作,2016年4月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推进县以下综治中心建设。之后的一段时间,党中央多次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首次规定设立省、市、县、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明确由同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和乡镇(街道)政法委员负责工作统筹、政策指导。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
2024年12月,加强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县级为重点加强综治中心建设,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地”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综治中心信息化建设。
号令既出,动若风发。
今年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3月,“厦门会议”进一步明确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路线。目前,全国99.9%的县级综治中心统一命名并对外挂牌,由同级党委政法委、乡镇(街道)政法委员统筹指导。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县级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有关功能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县级综治中心运行情况等因素,在综治中心建立诉讼服务功能区或者设立立案窗口,也可以根据综治中心统筹安排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对接工作。
今年7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进一步指出,人民法院要因地制宜统筹入驻功能需要和法院立案诉服工作需要,该入驻的职能确保不缺位,选派的法官或辅助人员要善做群众工作、担得起指导调解职责,更要注重发挥“银发力量”,推荐、返聘更多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参与综治中心工作。
截至今年6月底,2883家基层法院派出诉讼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持续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促推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向“一站解”转变。今年上半年先行调解案件231.6万件,调解成功149.3万件,先行调解成功数量逐月明显增长。
规范入驻、依法履职,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实质解纷
因为近千万元的借款本金迟迟难以收回,2025年3月底,庄某攥着诉状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综治中心,准备起诉老朋友蒯某。
然而提交完起诉材料,庄某却犹豫起来,“老朋友一场,真的要闹上法庭?”
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劝说庄某先尝试调解,即便调解不成功,起诉材料也已事先经过“涉诉纠纷”审查团队审查,无需再跑第二趟便可以进入立案阶段。
征得庄某同意后,萧山区综治中心指派入驻的区律师调解中心介入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随后,该案在综治中心法院调诉对接工作室办理司法确认,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拿着这份‘双保险’,我们老朋友见面终于不会脸红了。”庄某拿着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书,十分感慨。
萧山区综治中心运行“综窗分流引调”模式,畅通调诉衔接,为群众提供全流程全链条解纷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今年上半年,萧山区人民法院一审民商事收案数同比增幅远低于全市平均增幅,第二季度收案量较第一季度下降12.5%。
这是县级综治中心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的一个缩影。
“厦门会议”以来,各地县级综治中心纷纷推动调解组织、行政主管部门、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面解纷资源入驻、轮驻,“攥指成拳”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合力。作为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人民法院全力支持、参与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力助推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
上海市黄浦区综治中心联合黄浦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下,创新开发AI应用模块,通过对融资租赁类案件的智能学习,实现关键信息自动提取,围绕当事人违约行为认定等核心要素进行结构化整理,显著提高工作效能,地方金融行业调解成功率从10%提升到25%。
天津海事法院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综治中心设立专门工作站,实行“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递进式矛盾过滤机制,构建涉海涉渔纠纷快速化解通道,探索京津冀地区涉海纠纷化解协作新模式。
黑龙江省望奎县综治中心主动对接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将人民调解深度嵌入司法程序前端。目前,当地先行调解案件司法确认率达100%,赋予调解结果强制执行力,大幅减轻群众诉累与司法压力。
海南省万宁市综治中心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综合执法等部门形成紧密联动机制。每逢节假日,万宁市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便进驻景区,旅游警察、海岸警察驻点执勤,综治中心“吹哨”即可启动多部门联合响应,对涉旅纠纷“当场受理、就地调解、即时履行”。
……
通过综治中心搭建平台,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既方便了群众,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又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力量分散、单打独斗的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嵌入案例库、推行示范文本,司法智慧强化指导助推综治中心解纷提质增效
“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
今年7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综治中心服务窗口前,辖区居民李先生从人民法院案例库中查到一个和他的纠纷类似的案件,心里有了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双滦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调解员向当事人展示案例库中的类案,以案讲法、以案讲理的做法已经成为常态。通过援引生效裁判阐明法理、分析预期结果与风险点,调解员有效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案件调解成功率由应用前的57%提升至83%。
如今,越来越多的法院将案例库嵌入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案例库解纷“指南针”作用——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法院推动案例库“落户”宁安市综治中心,遇到解纷难题,“找案例、用案例,就上人民法院案例库”已经成为调解员们的工作习惯。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库网”融合检索查询系统,方便对案例库已收录的案例及法答网精选答问进行全面检索,协助宁波全市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
内蒙古法院在全区各级综治中心全面推广案例库检索应用平台,配备联网设备或专用检索终端提供自助查询服务,在显著位置张贴案例库二维码,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指导调解职能提供“智慧锦囊”。
……
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案例库在指导调解、化解矛盾、促进类案源头预防治理中的作用,特别要会同“总对总”合作单位等建好用好多元解纷案例库,完善案例选送管理和推送使用机制,鼓励综治中心选送优质案例,促推入驻综治中心职能部门、调解组织用好案例。
截至9月21日,打开多元解纷案例库,输入“综治中心”或“案例库”搜索,744件案例中有107件由综治中心牵头或参与化解,10件在化解纠纷时明确参考了案例库的案例。
在多元解纷案例库中,有这样一起案子——
因感情破裂,86岁的熊某坐着轮椅来到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要求与54岁的“半路老伴”杨某离婚。
针对熊某行动不便、书写困难的情况,工作人员主动提供离婚纠纷要素式起诉状示范文本,朗读文本内容、解释法律含义,在熊某口述诉求后逐字确认,代笔完成填写。
经征得当事人同意,法院委托区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先行调解。“银发法官”调解员在与杨某沟通时,指导其使用要素式答辩状示范文本,梳理并明确了核心主张。
通过示范文本精准高效锁定争议焦点,调解员充分引导双方当事人理性权衡利弊,最终,熊某和杨某不伤和气地达成调解协议,自愿解除婚姻关系。
202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推出11类民事案件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今年7月全面升级推广至67类示范文本。
统一、规范、简洁的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通过要素式、表格化设计快速、准确梳理和确定案件争议焦点,有助于工作人员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方式化解矛盾,帮助调解员有针对性开展调解工作。目前,许多法院在当地综治中心推广“两状”示范文本,助力要素式示范文本的应用优势充分展现,促使化解纠纷更加精准、高效。
基层安,则天下安;民心稳,则大局稳。综治中心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服务人民群众的“民心阵地”。贯彻落实“厦门会议”精神,人民法院以主动融入、精准发力的担当,成为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法治轨道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