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统筹在更加注重质量上
◎正确 理性 平和 客观 辩证地看待业务数据的升与降
◎检察履职要回归到办案基本职责上 回归到具体案件办理上
◎“小案”不小办 “小事”不小看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检察队伍
◎预防就是保护 惩治也是挽救
◎检察侦查要牢牢把握依法稳慎 务必搞准要求
◎宽不是法外开恩 严不是法外加重
◎在办案中监督 在监督中办案
◎坚持敢于监督 善于监督 勇于自我监督
◎一体抓实业务管理 案件管理 质量管理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从政治上着眼 在法治上着力
◎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 能体验 得实惠的检察为民
◎为大局服务 为人民司法 为法治担当
◎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
如果问,当前检察工作的高频词有哪些?熟悉检察工作的人士可能会如数家珍:“从政治上着眼、在法治上着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三个善于”“三个管理”……
这些高频词背后,无不浸润着检察理念的更新与引领。五年前的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其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一系列检察工作新理念,带领全体检察人员奋楫前行,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人民检察事业在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乐章中留下一串串灵动的音符。
征途漫漫,又踏层峰辟新天;击鼓催征,再启征程入新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新的部署,特别提出“强化检察监督”,这既是对过去检察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未来检察工作的更高期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可见检察理念更新的根本逻辑——这些新理念,既源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又源于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
政治性
擦亮鲜明政治底色
检察机关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政治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求。
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履新不久,就明确提出坚持“从政治上着眼、在法治上着力”,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鲜明政治底色。
怎样答好“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一答卷?全国检察机关用行动证明:讲政治是全面的、具体的、实践的。从2025年1月至9月的检察工作中可见一斑:
——旗帜鲜明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自觉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对照审视工作,开展政治轮训;制定最高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从严从实抓好检察机关意识形态工作。
——聚焦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依法严惩严重暴力犯罪,起诉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犯罪3.98万人;依法惩治“黄赌毒”“盗抢骗”等犯罪,起诉36.7万人。深入推进网络依法治理,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等违法犯罪,用法治力量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受理审查起诉危险驾驶犯罪19.6万人,起诉17.7万人;起诉掩隐犯罪7.9万人、帮信犯罪2.6万人,标本兼治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机制、做法、数据,正是检察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践成果,正是“从政治上着眼、在法治上着力”的切实体现。
讲政治也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案件办理中:五年来,检察机关依法起诉余华英伙同他人拐卖17名儿童案,法院判处其死刑,严惩恶行、昭彰天理;依法从重从快批捕、起诉驾车冲撞行人的樊维秋、校园持刀杀人的徐加金等极端恶性案件凶手,震慑犯罪、安定人心;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命案积案攻坚,最高检对蒋四兴、薛三元锤杀船员等发案二十年以上的命案依法核准追诉,让正义虽久必至、虽远必达。
有力的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检察工作方向就明、思路就清,人民检察事业就能行稳致远。
人民性
站稳法治根本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人民司法、让人民满意,始终是一切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高检党组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
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持续上升。面对这样的变化,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也在与时俱进。
比如,坚持“‘小案’不小办、‘小事’不小看”理念,用心守护群众身边安全,推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协同国家医保局、公安部等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守护老百姓“救命钱”;常态化参与治理欠薪工作,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遭受家暴妇女等依法支持起诉,对因案致贫致困的当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加强特定群体权益保护。
这样的用心也体现在维护国防利益和英雄烈士、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上,在近年来的最高检工作报告中都有相关数据和例证。
比如,吉林、黑龙江、贵州等地检察机关依法履职,保障通信光缆等国防设施安全;山东、湖北、陕西等地检察机关深化军用机场净空保护专项监督;重庆检察机关针对多名自媒体博主侵害红岩烈士肖像、名誉和荣誉,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捍卫英烈荣光,弘扬英烈精神。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涉亿万家庭幸福,事关国家未来。怎样以特别的爱保护好这个特别的群体?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强化未成年被害人保护救助;同时深入落实“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依法追诉,积极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切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这项“朝阳事业”。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五年来,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对良法善治的崇尚熔铸于内心,在点点滴滴的履职中做实检察为民,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充实。
公正性
做实基本价值追求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公正司法的原则性、基础性要求。
检察机关怎么做实?2023年3月,最高检党组在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鲜明提出,要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努力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
这一理念的提出,犹如一颗石子丢进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导全体检察人员更新理念;又如一根杠杆,撬动了法律监督新发展。检察机关全面做深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坚持依法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断提升法律监督质效。
检察官在办案中,自觉杜绝“就案办案”“机械司法”,深入领悟、积极做实“三个善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检察院办理的一个案件便是生动例证——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猥亵未成年女生,女生父亲出于激愤将其打伤,检察官在办案中深入了解发案原因,经自行补充侦查查明全案事实,最终对事出有因、情节较轻且自首的“打人者”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对猥亵女生的副院长以涉嫌强制猥亵罪提起公诉。
像这样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案件,在检察办案实践中还有很多。陈仓伙同他人入室盗窃,被发现后杀人灭口,案发十七年后被抓获。因其翻供,原审法院认为证据间存在矛盾,判其无罪。最高检审查后认为现有证据已形成完整链条,能排除合理怀疑,依法提出抗诉,法院最终改判其死缓。四川检察机关审查“毛某强奸杀人案”时,发现客观证据不能认定其作案,真凶另有他人,督促公安机关依法释放毛某,并持续跟进监督,最终十四年后真凶落网。让有罪者受惩、还无辜者清白,检察机关用高质效办案持续彰显法治正义。
管中窥豹。纵观检察实践全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重在“高质效”、关键在“办好”、难在“每一个”。如何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到实处?最高检推出一揽子举措。
——强队伍:通过加强政治轮训、专业培训、岗位实训,引导检察人员切实做实“三个善于”,提高正确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促进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高质效案件,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
——强机制:最高检在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执法司法相互配合制约机制、健全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形成高质效办案合力。
——强管理:最高检强调“高质效案件是办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作出“一取消三不再”决定,提出持续一体抓实检察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引导检察人员树立正确政绩观,引导检察工作进一步回归到高质效办案这个本职本源上来,把“有数量的质量”和“有质量的数量”统筹在更加注重质量上。
回首是为了更好向前。过去五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检察工作理念革新、蹄疾步稳;展望未来,检察机关责任更重、使命更艰,更需笃行致远。时光之轮走过2025,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党的法治事业进入新天地。全体检察人员要自觉对标党中央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与时俱进更新司法理念,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把“强化检察监督”的要求落实到具体检察工作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奋楫开新局、谋新篇、创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