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抓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2021年以来年均收到群众信访85.2万件,7日内程序性回复率保持在99%以上,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保持在98%以上。
2023年,最高检开展信访矛盾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2024年涉检信访、重复信访比2021年分别下降27.1%和48%。
2021年至2025年6月,对有争议有影响的信访申诉等案件,举行听证76.8万件次。
2023年,各级检察院领导干部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6万件;2024年,各级检察院领导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8万件。
用心守护群众身边安全
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开展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
协同整治医保领域欺诈骗保,依法守护老百姓的“救命钱”
持续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督促整改窨井安全隐患
加强特定群体权益保障
2022年3月,最高检与全国妇联联合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
2023年12月,最高检下发提示,要求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在12309检察服务大厅设置“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专用接待窗口,要求对于涉及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控告申诉案件优先接收、优先移送、优先办理。
2023年12月底,为推动养老机构安全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最高检结合司法办案情况,向民政部制发“十一号检察建议”。
2024年2月,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强化协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今年5月,最高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共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指引》,重点强调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
案例
最高检立案办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公益诉讼专案,推动将药品说明书改造为大字版、盲文版、语音版等,保障用药安全。
数据:截至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约1.4万件。
依法严惩侵犯妇女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犯罪,2024年起诉4.8万人,2023年起诉4.6万人。
依法开展支持起诉,对权益受损但因经济困难或法律知识欠缺,无力起诉的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受家暴妇女等,2021年至2025年6月,支持提起民事诉讼27万件,保障公民依法享有诉权、有效行使诉权。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司法理念不断更新:最高检明确提出“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
综合保护更加有力:深化“捕、诉、监、防、教”一体化机制的同时,推动“四大检察”综合履职。
制度机制日趋完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出台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规范,创新督促监护令工作。
“六大保护”协同推进:立足检察司法保护,携手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控辍保学协作配合机制,深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规范治理措施,推动建立的强制报告和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
队伍素能进一步提升:开设“未检大讲堂”,编撰未成年人检察教材,推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未检特色品牌和团队——2025年,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党和国家深厚的为民情怀。
五年来,特别是自2024年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来,各地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效检察履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取得积极成效。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力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安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论述,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对于危害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行为,检察机关秉持“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的态度,积极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倒逼企业经营者严守质量安全底线。例如,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在办理段某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段某承担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共计229万余元,获得法院支持。
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起诉9102人;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办理公益诉讼2.2万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除食药安全领域外,近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最高检带领全国检察机关,聚焦住房、就业、社保、个人信息安全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今年5月,全国总工会、最高法、最高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共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指引》,依法保护农民工、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深化社会保险领域检察监督,今年以来,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社会保障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活动,截至今年9月,办理相关案件2982件……
为特定群体撑起“保护伞”
今年9月的一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回访小雨(化名)时,看到她坐在崭新的椅子上,一边倾听心理老师说话一边点头。
小雨是一起性侵案件的被害人。真凶落网后,检察机关的办案并没有结束。了解到她家境困难,检察官不仅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金,还携手妇联为她开展心理疏导,联合爱心人士帮她的家庭改造家居环境,为她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检察机关自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这项系统工程,深入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推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制度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实践中落地落实。2024年,在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有3793件,制发“督促监护令”3万余份。
从为未成年人筑起“防护墙”,到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撑起“保护伞”,检察机关全方位筑牢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屏障——今年1月至9月,检察机关常态化参与治理欠薪工作,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907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向2.6万名因案致困的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完善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与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对权益受损但因经济困难或法律知识欠缺,无力起诉的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受家暴妇女等,支持提起民事诉讼3.2万件。
让“最可爱的人”受到尊崇
军人肩负着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人工作,强调指出“军人是最可爱的人,让军人受到尊崇是最基本的”。
五年来,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军人权益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守护军人军属权益、服务国防建设方面依法履职,主动担当,切实解决军人军属在维权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检察院与呼和浩特军事检察院协作,仅用24个工作日就办结一起涉军属医疗纠纷支持起诉案,帮助军属获赔55万余元。
如此高质效履职,正是对最高检《关于加强新时代军地检察机关协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扎实落实。该意见要求军地检察机关开辟涉军案件“绿色通道”,对涉军案件依法快速受理、快速移送,确保依法优先办理,并要求军地检察机关拓展协作范围。
以此为契机,多地基层军事检察院均与驻地省级检察院建立了协作机制,通过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防、军队建设和军人军属权益犯罪,积极回应军人军属法治需求,推动开展军人优抚政策落实情况专项调研,补发光荣牌、立功奖励金和义务兵优待金等。
检察公益诉讼在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服务部队练兵备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机场净空问题及军事训练海域、舰艇航道等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军地检察机关先后开展“净空”“净海”等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督促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消除安全隐患。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国防和军事领域、军人权益保护公益诉讼1445件。
民生问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群众安危冷暖,一头连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须臾不可轻忽的“国之大者”。检察机关将持续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为法律注入更多暖意,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