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发展
2020年
11月,最高检专门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整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全方位司法保护。
2021年
2月8日,最高检下发《关于开展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全国知识产权刑事检察工作中推广权利义务告知制度。
4月,最高检在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设立知识产权检察研究基地,强化检校合作,打造检察智库。
2022年
3月1日,最高检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意见》。
4月25日,最高检、国家知识产权局会签《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
2023年
4月26日,最高检发布《人民检察院办理知识产权案件工作指引》,出台45项检察举措。
9月15日,首次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指导性案例,强化办案指导。推动各级检察机关对知识产权案件开展“一案四查”。
2024年
4月25日,最高检发布《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2023年)》,同时发布9个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2025年
4月23日,最高检发布《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第一次向社会公众亮相。
4月24日,“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1年
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4万人。针对一些涉企案件长期“挂案”,该结不结、该撤不撤,2019年起会同公安部持续专项清理出9815件,对证据不足、促查无果的,坚决落实疑罪从无,督促办结8707件。
2023年
最高检制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3条意见;针对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问题,出台12条检察举措。
检察机关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2.1万人,同比上升20.4%。起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危害税收征管犯罪9428人,同比上升10.9%。起诉走私犯罪8053人,同比上升33.8%。
2024年
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7万人,同比上升13%。坚决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最高检督办31件重点案件。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腐败犯罪,起诉3298人。加大打击涉税、走私犯罪力度,起诉2.3万人。针对履职发现的小过重罚、小额滥罚问题,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检察建议519件。
2025年1月至9月
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0.1万人,同比上升3.2%。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最高检督办交办30件重点案件。起诉走私犯罪7484人,起诉危害税收征管犯罪9888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检察履职,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3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五年来,检察机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检察职能,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部署与检察机关在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实践高度契合。
防范化解风险,服务保障数智化时代金融安全发展
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时披露,最高检“指导广东、北京等地检察机关对‘恒大系’案件42人、‘中植系’案件49人审查起诉”。
办理这两个备受关注的系列案件,正是检察机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以高质效履职护航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检察机关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谋划部署,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全链条惩治金融犯罪,加强反洗钱工作,协同防控金融风险,深化国际司法合作,以法治力量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仅2024年,最高检就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完善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协同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起诉相关犯罪2.5万人;会同中国证监会等制定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意见,参与整治私募基金领域突出风险隐患,起诉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证券类犯罪825人,维护证券市场公平公正与稳定运行。起诉利用虚拟货币转移犯罪所得等洗钱犯罪3032人,有效切断金融犯罪资金链条。
2025年10月28日上午,作为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平行论坛成功举办。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在演讲中指出,面对数字浪潮下金融犯罪模式链条化、手段智能化、资金移转跨境化、危害影响国际化等新特点新挑战,检察机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三个统筹”,努力答好“十五五”时期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检察“必答题”“重点题”。
保护商业秘密,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技术、新产品及新研发思路等商业秘密,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5年4月24日,“共护商业秘密 助力企业创新”2025年嘉兴市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举行,会议由嘉兴市检察院、嘉兴市市场监管局主办。会上发布的《侵害企业违法犯罪案件法律帮助指引》,为企业应对商业秘密被侵犯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引。
2023年以来,嘉兴检察机关将保护商业秘密作为服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已为被侵权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9亿元,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能够安心创造、放心发展。
据统计,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犯罪2.1万人,办理相关案件4219件,充分彰显了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司法保障的决心和成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列为六大原则之一,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为“十五五”时期检察机关在商业秘密保护领域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嘉兴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潘秀鸿表示。
坚持高质效检察履职,护卫更美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今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实践中释放出蓬勃伟力。
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2025年5月15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法院对苏州某公司等污染环境案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决,郭某等人获刑并被处罚金,相关方连带承担生态环境损害及惩罚性赔偿金,款项用于生态修复。这一判决,是对违法者的严厉惩处,更是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宣言。
记者从最高检获悉,过去一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等制定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证据指引,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3.6万人,办理公益诉讼5.7万件。同时,最高检会同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深入开展长江、黄河、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动全流域协同整治。不仅如此,最高检还部署福建、山东、海南等沿海检察机关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海洋生态保护贡献司法力量;指导内蒙古、宁夏、河南等地检察机关推动荒漠化防治、地下水保护、重点湖泊治理,组织西藏、青海等地检察机关助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年看五年,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依法履职、积极作为,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