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司“卖命”三十年,怎料到却要被裁员?
都怪不懂法啊,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我是东莞市法律援助处辩护律师,是来帮助您的。
……
台下观众屏息凝神、目不转睛——台上演绎的,正是他们工作中常面临的那些琐碎日常。
6月26日下午,由东莞市委政法委、东莞市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法治情景舞台剧《人生是不能定格的电影》进行了首场公演。东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杰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国全,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黄键等领导出席活动,与来自市直机关党建联学第三组、市直政法单位、市委平安东莞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综治中心等单位的近600名代表共同观看了这场演出。
作为东莞市首部法治情景舞台剧,该剧以“黄胜华”“李招娣”等平凡人物为蓝本,展现了他们在遭遇困境和不公时的抉择与成长,凸显了法律在维护公民权益、引领人们走出阴霾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舞台剧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东莞“法治小剧场”法治情景舞台剧公益演出项目启动,这是东莞在深入了解群众法治需求的基础上,对法治宣传教育形式的一次创新探索。“舞台剧温情感人,给我带来了切身的体验感,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普法课。”东莞市东源商会的办公室主任王宏伟观剧后表示。
“素材从上百个案例中产生,经历了数次打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演绎,该剧两条引人入胜的主线清晰展开。
一方面,勤劳踏实的工人黄胜华,因遭遇老板的欺诈与背叛而愤起反击,却不慎触法,身陷囹圄。在律师的协助下,他重燃希望、找到出路。
另一条线则聚焦于外来务工者李招娣的坎坷经历。她原本拥有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家庭,却因丈夫沉迷于赌博而家财散尽,生活陷入绝望。在记者的关怀与帮助下,她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谈及这部法治舞台剧的“创作经”,剧组执行导演臧莹竹介绍,从故事梗概到原型搜集,再到剧本打磨,他们前前后后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我们的剧本素材源于上百个真实案例,经过精心挑选和改编,最终以情景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
“在分析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东莞在法治服务方面的周到与细致。”在谈到创作过程中的体会时,剧组总导演秦川表示,从编剧到导演,舞台剧创演团队集结一众专业人才,大家围绕角色塑造和剧情推演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力求以戏剧的手法将两个故事展现得更贴近人心、更具温情。
东莞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发现,很多老百姓在面对问题时原本是有理的,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往往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选择,最终反而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我们寄望于这部舞台剧推动形成全民法治教育的平台,让大家了解法律、尊重法律,用正当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
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普法课
下午4时许,随着全场灯光亮起,饰演“黄胜华”“李招娣”等角色的演员一一出场谢幕,现场掌声响起。
梁颖仪是观众中一员。作为黄江镇综合治理办干部,她在基层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劳资纠纷、情感纠纷。她表示舞台剧所选取的案例来自老百姓生活,有着强烈的真实感。在她看来,该剧语言通俗、直白,细节丰富生动,“沉浸式上了一堂普法课,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需要怎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王宏伟所在的东莞市东源商会是连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桥梁。他表示,商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企业普法工作,日常普法宣传多以讲座形式为主,而当天的舞台剧的呈现却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表演生动、深入人心,这种切身的体验感是此前没有过的。”
“‘法治小剧场’项目,是我们将法治教育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舞台剧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化法治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梁杰钊表示,此次创新尝试旨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并增强公民对法治东莞、平安东莞建设工作的参与度,不断巩固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
法治教育+大众文化=让普法宣传走进寻常百姓家
东莞法治宣传教育,正迎来新的打开方式。
近年来,东莞始终将法治建设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实施,持续致力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彰显。东莞市法治建设现已初具成效,多次在全省法治建设考评中荣获“优秀”等次,法治政府建设经验做法获中央依法治国办专刊推广。
以文艺涵养法治,让法治浸润人心。接下来,东莞将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东莞实践,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我们也将以‘法治小剧场’项目为契机,鼓励各镇街(园区)和各政法单位根据自身条件,编排有当地特色、部门特点的舞台剧,使得普法宣传更贴近生活,共同提升‘法治小剧场’项目的联动性和共享性,让普法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共鸣,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东莞注入新的动力。”东莞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