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中心选址佛山新城中欧中心F座,打造服务型、友好型、民生型的破产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
10月30日,佛山市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下称“协同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作为广东省内首创的“一站式”破产事务治理平台,该中心以“企业医院”为定位,标志着顺德在企业救治与退出机制上,从过去偏重“清算退出”向“救治优先、全程干预、人文关怀”全面转型,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了顺德经验。
五大平台协同运作,构建全链条企业救治体系
顺德是全国制造业强区,家电、机械装备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均超3000亿元,市场主体超过40万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更承载着品牌声誉、技术专利、工匠精神与社区情感等难以量化却极为珍贵的“人文资产”。一旦因资金链断裂、担保风险等原因陷入困境,若仅走传统“清算消亡”之路,这些无形资产极易随之湮灭。
协同中心的设立,正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该中心由顺德区法院牵头,联合检察院、税务、市监、人社等14个职能部门及破产管理人协会、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选址佛山新城中欧中心,打造集“府院联动、公共服务、企业纾困、预防破产、打击逃废债”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协同中心的运作并非简单的部门集中办公,而是通过机制创新与数据赋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
其中,府院联动平台作为“中央监护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对纳税、社保等异常信息的早期预警;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智汇云”系统与线下“一窗通办”窗口,实现破产事务高效办理;企业纾困平台作为“诊疗区”,由法官、管理人与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深度体检并制定救治方案;预防破产平台如同“健康管理中心”,整合20余家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纾困产品与行政机关的惠企政策清单,从源头增强企业体质;打击逃废债平台则由公检法联合组成,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救治环境公正。
从“清退”到“救治”,司法重整注入人文温度
佛山市破产管理人协会会长陈刚认为,协同中心的成立,将推动协会从过去的“行业管家”向“困境企业综合救治协同者”转型。他表示,过去协会更多聚焦行业自律与管理;如今依托协同中心,协会成为府院联动治理体系中的专业救治力量,真正发挥“主治医生”作用——不仅是“治病”,更是对症“救命”,让企业恢复健康。
“协同中心在挽救企业‘无形资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陈刚举例,曾有老字号企业因停产导致品牌、工艺濒临消亡,而通过协同中心搭建的“制度桥梁”,税务部门实现“破产不停票”,人社部门的介入稳定了企业的核心团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绿色通道,“这些举措共同保住了企业的运营能力,使专利、品牌在持续经营中得以保全甚至增值”。
广东南天明律师事务所律师肖福来则从破产实务的角度指出,协同中心设立的“困境企业诊疗中心”与“重整辅导工作室”等机制,为司法重整注入了“人文关怀”。他表示,这些机制实现了“重整辅导提前介入、进驻机构有效协同”,帮助律师为企业制定更具建设性的重整方案,而非简单走向清算。
肖福来进一步指出,协同中心在风险早期识别中作用显著。他以一起机械科技企业重整案为例,街道和劳动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发现员工工资发放异常后提前介入,最终企业在3个月内重整成功,152名员工权益得到保障。“若非早期发现,企业很可能走向资产拍卖、人员解散的结局。”肖福来说。
探索可复制经验,助力湾区营商环境升级
作为佛山乃至广东在破产司法改革中的一次重要探索,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的启用,不仅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更是“人文经济学”在区域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既要畅通退出渠道,也要挽救有价值的企业,让资本、技术与人心得以延续。
协同中心的实践,为全省乃至大湾区提供了三方面的可推广经验:一是将个案化协调机制升级为制度化协同平台;二是树立“救治优先、价值再生”的导向;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工作机制。
顺德区法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将协同各方持续扩大中心影响力,完善进驻机构办事流程,并拓宽投融资平台渠道,强化对困境企业的金融供给。未来,中心将全面建设“审判支撑、多元共治、投融资保障、政务配套”的“一站式”破产综合服务新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