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在茂名高州,法治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温度,融入田间地头、乡村产业与百姓生活。
近日,高州成功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成为广东省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荣誉的背后,是高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司法服务、矛盾调解、法治宣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绘就的一幅乡村善治、充满活力的“新枫景”。

司法惠民服务中心,执行法官解纠纷。
筑牢平台根基
构建“一站式”前沿治理综合体
走进高州市综治中心,窗明几净的群众接待大厅内,功能区划分清晰。一名村民带着土地纠纷的疑虑前来,工作人员在初步了解后,立即引导他前往派驻法官值班室:“我们这里有派驻法官,对山林土地问题分析得很专业。”
“我们像医院的‘预检分诊’,统一登记受理群众诉求,评估类型后分流到对应‘科室’部门,确保权责明晰、处理高效。”综治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场景,已成为高州综治中心的常态。
去年以来,高州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本地特色的司法惠民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实现机制、功能、力量“三融合”,形成“窗口受理—分流调处—司法兜底”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
“为发挥综治中心‘中枢大脑’的作用,我们建立了情报汇聚、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等机制,对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实行全程闭环管控。”高州市综治中心副主任邓海青说。
尤为突出的是,高州创新打造“法院+综治”模式,将指导调解、纠纷分流、司法确认、登记立案、速裁审判等全链条司法服务,全面嵌入综治中心。高州市法院配备“1法官+1助理+1书记员”常驻团队,高州市司法局指导选聘了多名机动人民调解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
截至今年6月,高州市综治中心共协调化解各类矛盾3915宗,化解率高达94.52%。其中,调解2686宗、仲裁36件、行政复议111件、派驻法庭开展速裁快审案件62件、法律监督8件,在法治轨道上有效实现了定分止争。

新垌镇法庭巡回审判,村民不出村解纠纷。
提升服务效能
法治力量直达基层“神经末梢”
在高州,高效便民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顺畅运转。走进每一处镇级综治中心,群众都能体验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便捷。
这里整合了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功能,将解纷环节全面打通,编织成“源头化解、前端分流、终端调解、后端背书、末端回访”完整链条。
矛盾进入中心,如同进入综合医院,实行“门诊式”分诊。简单纠纷在诉前调解室“门诊处理”,复杂案件由速裁团队“专科治疗”,疑难案件则顺畅转入诉讼程序。一名刚拿到司法确认文书的村民感慨:“从咨询到拿到文书,全程不用跑第二个地方,实在太方便了!”
在高效化解纠纷的同时,高州更将“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日常,让法治宣传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生活。
在分界镇荔枝文化节的普法摊位前,村民们兴致勃勃地翻阅普法小册子;在村委会广场,巡回审判车正开庭审理一起土地纠纷案,数百名村民安静旁听。这种“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巡回审判车+移动科技法庭”的“三位一体”巡回审判模式,把法庭搬到村民身边,让抽象的法律变得可触可感。一名村支书由衷赞叹:“这种在家门口看的‘真官司’,比听十遍宣传都管用。”
科技赋能则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智能诉状生成系统让群众告别“下笔难”,“粤公正”小程序实现居家立案,“云上法庭”让当事人轻点手机即可参与庭审。
据统计,高州已累计自助生成诉状9200余份,网上立案7200余件,在线庭审4600余件。“指尖上的司法”正成为高州群众触手可及的日常,科技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更温暖的方式抵达。
激活协同网络
绘就多元共治的基层“新枫景”
基层治理非一家之事,需聚万家之力。高州通过创新机制,成功激活了各部门与社会主体的协同力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
2024年12月,高州市综治中心掌握到某镇一施工公司外省员工突发疾病死亡,十多名家属从外省赶来讨说法。市综治中心迅速启动研判机制,协调市镇两级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力量开展释法教育和调解。由于跟踪督办到位,纠纷双方短时间内便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激化。事后,家属还向综治中心赠送锦旗表达谢意。
这起事件的快速化解,得益于高州构建的“多元共治”矛盾纠纷调处格局。综治中心统筹调配17个进驻部门力量及其他社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让群众的所诉所求得到迅速响应。
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高州在28个镇街建立“一中心一法官”联络制度,由法官挂点指导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征地拆迁等易发纠纷的调处。同时,发挥“庭所共建”机制作用,联同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村“两委”干部、驻村法律顾问、网格员、“好心调解室”等资源力量,实现“小事不出镇村、矛盾就地解决”。
跨界融合,不断拓展着共治的半径与服务触角。高州在工业园区成立涉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护航实体经济;在荔枝龙眼主产区成立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保障百亿产值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六大专业诉调对接工作室作用,实现与工会、交警、商会等的无缝对接。
一年来,高州市信访总量、法院收案数、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实现“四下降”。作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高州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稳定与力量。这幅以法治笔墨绘就的“新枫景”,正成为高州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案例
产业链党建聚合力
千年荔乡焕新出圈
盛夏六月,荔红高州。一辆辆冷链车穿梭于乡间公路,将枝头的新鲜与市场的期待无缝衔接。在这片千年荔乡的土地上,一张覆盖种植、物流、销售的“红色产业网”正让古老的产业焕发全新活力。
作为中国荔枝之乡,高州荔枝种植面积达59.14万亩,是全国荔枝产业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竞争力最强的核心产区之一。每年,这里为全国市场带来持续数月的“甜蜜供给”。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如何实现高效协同与持续引领?高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支部建在链上。
高州深化实施“强基工程”,党组织像毛细血管一样,精准嵌入“种植、销售、物流、加工”4条关键产业链。这一创新举措,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千年荔乡注入了澎湃的“红色动能”。
3年来,高州荔枝产业链党委已建立起20个党支部、62个党小组。这条强劲的“红色脉络”,将1000多家原本分散的经营主体紧密凝聚在一起,打破了地域和领域的界限,推动党员、技术、资金等核心资源向产业一线聚集,实现了产业链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关键跨越。
产业链党委不仅是产业的组织者,更是前线的服务者与品质的守护者。面对丰产大年的销售压力,产业链党委主动出击,发布《高州荔枝十大给“荔”措施》,从统一品牌包装、建立产地溯源,到严格质量分级、全程物流护航,全方位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生产端,党委推动“优果计划”,组织千名“土专家”下沉田间,完成14万亩低效果园换冠改造,使优质品种率从30%大幅跃升至60%,真正实现“好果卖好价”。在销售端,建立稳价助销机制,推行保护价收购,让荔农安心生产。同时,党委牵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全力守护“高州荔枝”这块金字招牌。
从建链强堡垒,到固链优品牌,再到延链兴业态,高州通过党建引领,让一条小小的荔枝链,舞动一个百亿大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写下了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高州活用柏桥讲堂,开发了33门特色课程。
延伸
“柏桥讲堂”正乡风
以“小讲堂”讲好基层“大思政”
合作社社长分享联农带农经验,新农人分享电商带货的创业经历,老党员讲述退伍后带领村民开民宿拓销路的故事……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讲堂”,这些“百姓名嘴”用鲜活的身边事、朴实的百姓话,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个人奋斗、乡村共富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变得可亲、可感、可学。
两年多来,高州市活用柏桥讲堂,用“小讲堂”讲好基层“大思政”。高州立足本地实践,开发了涵盖共同富裕、土特产文章、绿美生态等专题的33门特色课程。同时,将现场教学点从柏桥实践馆、中国荔枝博览馆等核心区域,拓展至南塘彭村、分界储良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村庄。
在彭村学习基层治理“365”工作法,在储良村借鉴“强村公司”运营模式,在滩底村感受“庭院经济”的活力……每个教学点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库。学员们走出传统课堂,在乡村一线观摩中切身感受“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建设成果,激发了比学赶超的内生动力。
学习还带动了业态兴旺。去年,柏桥村强村公司办研学、搞餐饮、出文创、推荔枝定制,10多种业态齐头并进,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好的学风带来了文明乡风。以柏桥讲堂为依托,根子镇致力建好用好“1+18+N”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组建理论宣讲、产业助力、卫生环保、文化文艺、教育促进、巾帼好家风六大志愿服务体系。2024年,共计组织4500人次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幼等志愿服务120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万人次,不断打响擦亮“美荔党员”特色工作品牌。今年5月,根子镇被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