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吵下去也没有结果,你们一个接着一个说,我来评评理。”在肇庆市广宁县人民法院新楼法庭调解室里,德叔坐在调解员位置上,一边安抚当事人的情绪,一边耐心引导双方表达自己的诉求。
“德叔”名叫陈德善,是一位69岁的老党员,在肇庆市广宁县人民法院退休后,主动投身于化解家事纠纷的公益事业中,成为该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
8年来,他成功调和1535起婚姻家庭纠纷,让上千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温暖与圆满,也被大家亲切称为家事矛盾的“拆弹专家”。
柔性说理“对症下药”
新楼法庭是广宁县人民法院的家事少年法庭,专门审理离婚、抚养、赡养等一系列家事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案件,致力于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加高质高效解决群众的诉求,新楼法庭特别成立诉前调解室,为前来立案和参与诉讼的当事人提供多元化解决纠纷的途径。
2017年,刚退休的陈德善获悉新楼法庭需要调解员,也看到不少家庭因琐事产生纷争,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他便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婚姻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员。
过去,陈德善是一名深耕基层几十年的老法官。“法律讲究证据,调解却面临着大量的情理。”他说,前来调解的当事人常常缺乏确凿的证据,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双方都有理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柔性说理。
调解室里,常常是剑拔弩张、争吵不休的场景。陈德善会通过“家访式调解”“背靠背调解”等方式掌握情况,了解清楚双方离婚的理由事实、最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制定“一案一策”诊疗方案,继而“对症下药”。
“所谓背靠背调解,就是对两位当事人进行分开调解,一方面能了解清楚更多事实真相,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情绪过激的情况发生。”陈德善说。遇到有当事人不便走动等特殊情况时,他也会前往对方家中,实地观察当事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进行家访式调解。
面对各式各样的家庭纠纷,陈德善没有半分退缩,更不图任何回报,凭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他总是耐心倾听、温和劝导,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工作过程中,陈德善总结出“劝、批、谈、教”的调解模式,再用方言俚语进行接地气调解,不少婚姻家庭出现裂缝的夫妻经他调解,都能“吵吵闹闹进来,安安心心回去”,实现矛盾就地化解。
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在调解室里,“孩子”一词是德叔谈得最多的。他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孩子,最需要落实的问题也是孩子。
为了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将伤害降到最低,陈德善会要求当事人双方在孩子的生活、学业等具体问题上达成一致,并将具体做法写进调解书里。遇到当事人双方都无力抚养孩子的情况,他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曾经在一起离婚纠纷中,一男孩因户口缺失入学困难。为了让孩子有家可回、有学可上,陈德善和新楼法庭的法官们多方奔走,一边联系男孩的祖母,迁回户口,解决入学问题,一边联系慈善组织,帮助男孩妥善解决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该案例被广东省妇女联合会评为广东省百件优秀妇女儿童维权案例。
“家事调解关乎当事人的重大人生转折,必须盯得更紧、跟得更细。”调解工作结束后的两到三个月里,陈德善会定期回访,核查抚养权、抚养费等问题是否落实到位。遇到一方不愿意给抚养费的情况,他也会指导另一方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19年,以陈德善名字命名的“德叔调解工作室”在广宁县法院正式挂牌,成为肇庆市首个个人品牌调解室。近年来,陆续有退休法官加入到德叔的调解队伍,他们深入基层,将调解网络铺向全县每一个村落,“有矛盾,找德叔”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工作室力量下沉、源头化解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筑牢了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截至目前,“德叔调解工作室”累计受理案件1998件,成功调解1431件,成功率达71.6%,获评广东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点。陈德善常说:“只要还有一个家庭需要帮助,我就永不‘退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广宁县人民法院“法晖”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返聘了数位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作为调解员,让他们持续在化解矛盾解纷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