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广州市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形势,荔湾区人民法院干警闻令而动,火速动身支援。他们进驻管控区,配送物资、扫码采样、登记信息;他们化身流调员,抽丝剥茧、逐一摸排、溯源追踪。他们与众多抗疫工作者“战”在一起,为社区居民送上温暖,为守护群众安全贡献法院力量。
进驻管控区:
在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
11月6日起,荔湾区人民法院共派出三支防疫突击队奔赴一线,进驻荔湾区西村、站前、南源街道支援。到达街道后,突击队员们迅速进入状态,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紧张有序的防疫工作。面对广州突然的降雨降温,队员们拿起雨伞、打起手机灯光,快速熟悉街道情况,切实做好网格居民日常生活和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
“90后”法警队三级警长袁金花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此前已在花都区新华村管控区经历了朝夕不倦的14天鏖战,但她自愿放弃休整,主动请缨担任支援荔湾区西村街突击队队长,和其他队员一样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爬楼登门协助核酸采样,扫楼核对登记居民信息,为管控区的居民运送日常物资。她从不叫苦、不叫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激励着全体突击队员。在疫情防控一线,高强度的工作下,队员们嗓子哑了、衣服湿了,但仍相互鼓励,不惧辛劳,坚守在一线。
来自刑庭的桂慧艳和速裁庭的欧阳梓晴等5人组成的突击队坚守在荔湾区站前街。站前街面积大、人口多,法院突击队所在的网格点多是老旧的楼梯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对如此情形,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他们深感“疫”不容辞,主动承担“快递员”角色,在居民楼间不停地往来穿梭配送。队员们常常是大口喘粗气,防护面罩上满是白雾,不得不短暂歇息,才能积蓄起再次攀爬的力量。但听到居民真诚的感谢,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被这句“理解”化解了。
自支援疫情防控以来,荔湾区人民法院突击队员们已数不清配送过多少次物资,爬了多少级楼梯,与红码人员面对面扫了多少支试管,湿透多少身衣服。队员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互相关爱,出色完成任务。
11月14日,荔湾区南源街道法院支援点降级为低风险,队员们收到即将解除管控的消息后,并没松懈怠慢,而是继续奋战,坚守到最后一刻。夜色渐晚,来自综合办公室的黄英将手中的材料交接到街道工作人员手中,拉着行李从巷子里走出来,向其他队员露出胜利的微笑时,大家都如释重负,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化身流调员:
助力疫情防控“加速度”
疫情突袭,荔湾区人民法院共集结128人次火速化身流调员支援后方。他们披星戴月,帮助涉疫群众找回丢失的记忆,他们争分夺秒,清晰复原涉疫群众活动轨迹。
10月25日,法警队张卉昕从电话外呼流调员转变成了流调现场组的一员,此前,她已支援流调工作20余日。进驻流调现场组后,除了需要核实流调信息外,她还需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每一个个案的全程跟踪与判定。
这是张卉昕第五次支援荔湾疾控参与疫情流调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流调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凌晨,虽通宵达旦,但累了也只能稍作休息,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和耐心,容不得一丝马虎。流调过程熬红了双眼、喊哑了嗓子,但是她从未抱怨,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从数据的收集整理汇编成表到甄别病例身边的密切接触者,她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张卉昕作为广州本地人,在流调工作的内外协调沟通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速裁庭的夏国荣与队员们在流调中心并肩作战,24小时轮班,这已记不得是他第几次出征“入营”。同样的问题重复千百次,部分被调查者在接到流调电话时,不免内心紧张带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怀疑对抗情绪,因此,做流调工作不仅要有技巧性,还要有责任心和耐心,队员们分享工作心得时说道。
通过回看监控视频发现关联线索,让流调员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
法院干警吴帆、余俊敏和队友们常常通宵达旦连续作战,一夜下来,两眼又酸又涩,他们滴几滴眼药水又继续上岗。为了抢时间找线索,阻断病毒传播点,他们一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与病毒赛跑。
来自综合办公室的00后生力军冉雪,是流调组中年龄最小的同志,总是脚最快、手最勤的那一个。除了在流调工作中收获工作技巧,冉雪还收获了生活感悟。在一次阳性病例流调工作中,一位条件艰苦却努力生存、自食其力的老人让她感触深刻,看到老伯的励志生活后,冉雪表示,“未来应珍惜当下,努力奋斗,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