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女警,既有身为公安民警的刚强与拼搏,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耐心,她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在“办案”这个一向被视为男民警优势的领域,日渐成长为不可或缺的力量。近日,记者来到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采访了南海警队里的3名“90后”办案警花。
“法证先锋”陈孟璇
中山大学法医学专业毕业的陈孟璇,个子不高,文静,不说多话。在同事骆超贤的记忆里,第一次见到这名2014年入警的女法医时,他的感觉是有点“呆萌”。“一开始对她的工作能力有过质疑,但后来在带她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女孩干起活来认真细致,还是挺适合这个工作的。”
而真正让骆超贤刮目相看的,是不久后陈孟璇负责现场勘验的一个案子。当时正值盛夏,在南海狮山辖区一处草丛里,发现了一具已高度腐烂的男性尸体。根据尸表的腐烂程度,该男子的死亡时间应该在一周以上,但陈孟璇在勘验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死者脚踝位置有袜子覆盖的皮肤还算完好,并由此推断其他位置的腐烂应该是由于炎热的天气所致,死者的死亡时间只有2~3天。根据这一判断,办案民警大幅缩小了排查的时间范围,很快就将嫌疑人抓获归案。
“我们平时去做现场勘查,有时搬动尸体都很费力,更何况是孟璇这样一个女孩子,当好一名女法医真的很不容易。”骆超贤感慨道。
陈孟璇入警时,南海公安分局DNA理化实验室刚投入运行不久,好学的她到岗之后便跟着同事一起钻研新技术。相较于现场勘验,实验室工作需要面对的,是从现场提取到的大量物证,且由于生物物证的特性,DNA检测工作必须分秒必争。陈孟璇一进实验室,往往就得待上十几个小时,但她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每一份检材的检验、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关系到整个案件的重现、取证以及侦办,不能让证据在我的手上灭失!”
“数据猎人”谢苏慧美
“陀枪师姐”“研判能手”——刚满30岁的西樵派出所综合室民警谢苏慧美,已经被贴上不少“标签”。“标签”的背后,她是入警9年来取得的一连串战绩,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警本色。
谢苏慧美的爷爷、爸爸都是警察,在“警察世家”的熏陶下,她的性格中透着一股英气。入警以来,她先后在刑警、治安、出入境、户籍等多个业务警种历练,但最让她为之痴迷的,还是情报分析工作。2017年4月,当时谢苏慧美刚到西樵派出所刑警中队报到,中队领导发现了她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她的情报分析之路也由此开启。“将旁人看来繁杂无序的海量数据进行汇总筛选,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为办案民警提供抓捕和审讯的方向,这就是情报分析所发挥的作用。”谢苏慧美坦言,自己很喜欢这种在数据中不停找寻的感觉,特别是当经过一番“烧脑”后,成功追踪到嫌疑人的那一刻,最有成就感。
在一系列的破案过程中,谢苏慧美慢慢展露出在分析破案方面的专业技能。2018年,南海西樵等多镇街陆续发生“消毒水”诈骗案,诈骗手法如出一辙,多名做工程承包的受害者均接到自称是某学校校长的电话,对方在允诺提供工程后,请受害者帮忙向指定供应商购买消毒水,并称“可吃回扣”。其实,供应商也是诈骗团伙成员,在骗取受害者的定金后就失联,涉案金额累计超200万元。当时,谢苏慧美和同事抓住诈骗分子的来电号码这一仅有的线索开展分析,通过筛查大量监控视频、制作银行流水去向图表,最终将该诈骗团伙一网打尽,从实施诈骗的话术人员、取款人,到购买银行卡进行资金分流的上线人员,悉数落网,同时为事主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
“有些人对女警存在刻板印象,觉得女警就应该在办公室里抄抄写写,但我觉得女警办案也可以办得很好。”谢苏慧美说。
“心灵捕手”许泽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许泽婷,曾经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绽放青春与激情。而如今,她“摇身一变”,身着藏蓝警服,每日奔忙于盐步平安社区。“我以前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身份转变。”许泽婷坦言。从一个公安业务的“门外汉”,到如今成长为全社区中队8名办案民警中的一员,其中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许泽婷的入行“师傅”、现在的工作拍档——同为盐步派出所平安社区民警中队民警的刘永强回忆,刚开始带着许泽婷去审讯嫌疑人时,由于她个子小,性格又文静,气势上压不住对方,一些嫌疑人都不把她当回事,但她总有自己的方式找到突破口。
许泽婷办案的“独门秘籍”,就是她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2020年9月,辖区发生了一宗盗窃电动车案,根据视频监控循线追踪,嫌疑人很快便落网。审讯时,通过一番观察,许泽婷发现嫌疑人小动作不断,眼神飘忽不定,“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对方不是惯犯,他应该是在揣度警方究竟掌握了什么证据,自己到底要不要主动交代。”因此,许泽婷从坦白从宽的角度出发,几句话就让嫌疑人将作案经过和盘托出。
2019年12月,南海公安分局在盐步派出所建成全省首家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取证中心。在该中心内,能够一次性完成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询问调查、证据提取、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工作,以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泽婷在该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凭借女警特有的细致耐心,在相关“护苗”案件的办理中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由于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记忆力、逻辑表达方面存在欠缺,运用常规的询问方式,口供通常会出现前后表述不一致的情况。对此,在与未成年人沟通的过程中,许泽婷创新性地从形象思维和心理疏导的角度切入,借助道具演示、游戏、沙盘等多种方式,将“碎片化”的事实加以整合固定,一方面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也通过指认有力固定了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办案过程中的询问,对于受侵害者来说都是一个重新揭开伤疤的过程,在捍卫正义的同时,尽量帮助受侵害者走出创伤所造成的阴影,这便是我最大的愿望。”许泽婷说。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