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嘟”声后,第17次电话终于接通。
柯颖打破沉寂,解释说:“法院既要维护原告的权利,也要维护被告的权利,所以我们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你。”
电话另一头,“躲”着不愿接受调解的被告小箐哽咽着,向这位锲而不舍的法官吐露了真实的想法。多次沟通后,柯颖找到这起房屋产权纠纷案件调解的可能性,创新性地在双方主张之外提出调解方案,最终得以成功调解。
柯颖是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跑在基层解决纠纷是她办案的日常。她常说,再小的案子、再小的纠纷,都要认真对待,用心处理。“判决并非最终目的,要考虑执行难度,更重要的是要定分止争。”15个春秋,柯颖办理案件超过6500宗。
前不久,柯颖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她身上还有“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法官”等殊荣。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一直坚守在基层法庭的法官,聆听法槌起落背后的故事。
“模范法官”成长路
身披法袍,佩戴法徽,柯颖端坐在审判席上,神情专注而严肃。当她的右手举起,清脆的法槌声在法庭内回荡,案件作出了宣判。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模范法官”?答案在柯颖的成长历程里逐渐清晰起来。
法官这个职业,是柯颖年少时的梦想。2006年7月法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东莞市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从开庭记录、整理案卷、处理文书等工作做起,不到三年,柯颖就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
柯颖审理的第一宗案件,是一件民间借贷纠纷。
尽管开庭前几天已经做好准备,把庭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预案,但庭审过程总会出人意料。柯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当被告抗辩不承认借款时,我在台上十分着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头脑里一直回想其他法官平时开庭时的情形,战战兢兢地开完了这个庭。”
经历了紧张的开庭后,柯颖赶紧向身边的资深法官请教处理办法,最终经过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成功调解。
为克服审判经验不足,柯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抽空学习、旁听资深法官庭审、研究优秀裁判文书、主动承担大案要案。
那时,她平均每天要进行3次开庭审案,全年基本上处于工作时间开庭、休息时间写判决书、晚上兼顾家庭的状态。
面对败诉当事人的质疑,柯颖总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进行释法明理……
“柯颖身上有股‘不把案子办好不罢休’的韧劲,这股韧劲正是源于她对司法工作的热爱。”谈起柯颖,与她共事多年、现为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的刘晓宇说。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柯颖从当初刚入行的“菜鸟”,淬炼成为“身经百战”的法官。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柯颖总是满怀感激。“我有一群好领导、好师父和好同事,他们总是对我倾囊相授,让我获益良多。”当柯颖成为业务导师后,也是毫无保留地发挥“传帮带”作用。
她自豪说道:“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法官是能体现个人价值、值得努力奋斗的职业。”
“跑腿法官”走基层
在街道社区,常常能看到柯颖抱着文件上群众家里调解的身影。
柯颖常常把更多的工作放到了办公室以外,深入到当事人所在的社区,详细了解各方情况后再对案件作出评判。
有次,柯颖就遇到一个案件,原告面对被告律师一一罗列证据来否定自己的主张时,不停地以“对天发誓”这样略显无力的话语来据理力争,却拿不出相应的证据。
“必须要到工厂跑,在办公室是了解不了情况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柯颖决定去厂房实地勘验。在现场,柯颖发现厂房出入口处装有视频监控,于是调取了监控视频及出入登记表。在此后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柯颖与书记员持续伏在电脑前核对数据,初步核实了原告的陈述。
在柯颖的调解下,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结案后,被告说:“没想到柯法官办案这么认真细致,我服气!”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地处东莞的CBD中心,管辖48个社区。基层法庭里,面对的案件没有太多“大案要案”,更多的是民间借贷、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纠纷等普通民事案件。
在柯颖看来,许多案件只要把道理讲清楚,把法律讲明白,与双方当事人进行真诚沟通,很多案件都能得到调解。
2020年8月,在柯颖的推动下,南城法庭联合东莞市南城街道房管所、宏图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东莞首个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针对社区矛盾纠纷的复杂现状,柯颖带领团队定下“小事小区调、大事社区调、涉法涉诉专业调”的三调原则。
此后,南城法庭的法官与社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仅为社区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更主动参与社区纠纷调解。
柯颖能将案件办好、办精,源于其多年来坚持的办案模式:庭前核一次,现场走一次,当面调一次,情理说一次,判后访一次。
“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庭前通过阅卷,辨别案情繁简,合理作出审判规划;实地走访,有助于全盘了解案情;当面调解,有利于直接把握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坚持说理,可让当事人多角度看待案件中的法理情理;主动判后答疑,有利于当事人息诉履行。”柯颖告诉记者。
“温情法官”解心结
尽管平均每天要进行3次开庭审案,柯颖依然会主动“找活干”,她还曾把离婚案件当事人的孩子带回了自己家里住。
时间回到2013年5月,柯颖遇到了来起诉离婚的当事人小蓉。了解得知,小蓉与丈夫曾是同事,两人结为夫妻,育有一女可可(化名)。小蓉怀疑丈夫专一,于是两人从争吵演变成打架,甚至一度闹到报警处理。
案件的案情很简单,依照法律判决即可,但柯颖考虑之后,决定到小蓉临时租住的家里了解情况。到了小蓉的住处,柯颖看到,小蓉和70多岁的老父亲、3岁的小孩可可一起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环境简陋的房子里,老幼三代人仅靠小蓉每月工资为生,生活窘困。
“我看到可可无辜的神情,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呵护……”作为一名母亲,柯颖倍感心痛。
为了尽可能减少父母的纠纷对可可造成的心理伤害,在征求小蓉及其丈夫同意后,柯颖将可可暂时带回自己家里照顾。
而小蓉夫妻感情破裂,终是无法挽回,柯颖判决双方离婚,可可归小蓉抚养,双方共有房产也归小蓉,小蓉补偿相应价款给对方。双方对判决结果表示满意。同时,双方也承诺,以后以朋友身份和睦相处,不再在可可面前争吵,避免对可可造成心灵伤害。判决生效后,柯颖才将可可送回小蓉家。
“家事纠纷案件往往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谁对谁错。”在柯颖看来,要处理好这些纠纷,最重要的就是从情感入手,将法理与人情融入审判之中。
因此,每每遇到案子,她总会到当事人家中面谈,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积极探寻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尽最大努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处理家事案件,柯颖结合家事案件审判特点,经过认真总结提炼后,提出了“问诊”“劝解”“巧审”“关护”“联合”的工作方法,并以女性特有的爱心、耐心与慧心,开启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情感修复模式,以更好地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家事纠纷案件中受伤害最大的未成年人,柯颖尤为注重对他们的保护。
对一些因家庭纠纷而受到不良影响的未成年人,柯颖会联合妇联、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阴影。
柯颖常说:“只有把人心捂暖了,才能把工作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