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讨薪,从执前调解到收款到账时间不到三天;腾迁厂房,被执行人从带头抗拒转为主动腾迁,转圜仅在一场召集会;信用修复,一夜之间让失信企业引入战略投资盘活经营……
执行环节,公正与效率如何平衡?今年来,江门恩平市人民法院(下称“恩平法院”)积极探索“执前调解+执前督促程序+以惩促执攻坚+执破衔接互促”组合拳,着力构建和解履行、督促履行与强制执行运转机制,纵深推进执源综合治理工作新格局。
恩平法院执行法官向商户解释腾退工作。
今年前8个月,恩平法院执行收案2024件,同比下降10.2%,共执结案件1606件,结案率74.8%,同比上升9.5%。首执案件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34天,执恢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34.3%,终本案件合格率100%,上述三项指标均排名江门全市法院第一名,保全率、首执案件实际执结率等六项指标均排在前列。
打好“和解拳”
源头破题,拖欠员工薪酬3天讨回
时间回到2022年3月20日。刘某等6人经招聘进入江门市某纺织公司,工作岗位为值缸工,与公司签订了一年期的劳动合同。但今年4月,该纺织公司因经营困难,在无赔偿的情况下解散了一部分员工。刘某等6人于今年5月申请劳动仲裁后并获得了支持。
“讨要工资这类案件每年都会有,大部分公司并非有意欠薪。”8月22日,收到强制执行申请后,恩平法院立案庭法官陈婷婷觉得,如果在执行立案前就能化解纠纷,或许能让工资款更快到手。
经调查了解,该纺织公司对欠下工人工资并无异议,但确实存在经营困难,这印证了陈婷婷的判断。“如果执行立案,还可能涉及财产保全,那么对公司当前的生产一定会产生影响。”
保企业还是保工资?“公司不能停,一停后续还会有更多劳资纠纷,到头来案件还会增多。”陈婷婷认为双方都要保。
为了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也同时能化解这起劳资纠纷,恩平法院随即启动执前调解机制,鼓励公司自动履行。在法官和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经释法说理后都同意法院的执前调解。
“我们正在尝试调整产品,逐步改善生产现状。”公司负责人杨某诚恳地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宽限期。8月25日,该纺织公司按照约定提前将刘某等6名工人的工资超15.49万元汇入工人工资卡。
“陈法官,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我提交申请才三天,工资就到手了,高效率超出意料。”刘某致电法官表达感谢。
案件背后,恩平法院坚持把诉源治理与执源治理统筹推进,努力构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大格局,挂牌成立“执前调解室”,纳入基层自治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基层综治网格员等解纷力量,以多元解纷增强执行合力,进一步从源头破题。
“通过执行前调,为我们后续开展执行工作提供了一个示范,坚持能执行前化解的尽量不导入立案程序,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阶段的案件数量。”恩平法院执行局局长吴伟华说。
为提高自动履行率,恩平法院还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执行通知前置程序的意见(试行)》,在送达裁判文书时,附带《自动履行提示》文书,鼓励债务人根据生效裁判文书,将应付款项汇入债权人指定的账户。
据统计,今年来,恩平法院有308件、共416名债务人自动履行生效判决,既简化了办案程序,也节约司法资源。
打好“连环拳”
集中办理,“强制腾退”变“主动搬迁”
腾退执行历来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点,执行起来往往动辄多个部门的力量,牵扯大量人力物力,遇上矛盾纠纷复杂的案件,阻力越大,甚至出现对抗与冲突。
“木材加工户在这里落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如今合同解除后,依法需要回收土地。”2022年8月,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米仓村与李某等45家木材商就厂房加工地的租赁合同纠纷闹到了法院,恩平法院专啃“骨头案”的执行能手岑轶东刚接到案件时也皱起了眉头。
果然,到了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书的时候,商户们态度强硬、集体反对:“我们在这里20多年,没有补偿,我们坚决不搬。”
通过一对一走访调查了解,岑轶东发现商户们对常见的法律概念比较模糊,而且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诉讼案件。岑轶东觉得,再难也要督促商户主动履行。“我们立即转换执行思路,把他们召集到一起,一是考虑集中执行,二来也做好释法工作。”恩平法院发出执行传票,商户们也齐心,纷纷聚集到法院。
“我们商量过了,不搬。”商户代表钟某情绪激动。
“我们尊重大家的意见和想法,但是法院执行腾迁的工作是依法需要推进的。”岑轶东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解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款。
“合同解除没了场地,有没有另外的可选地?”钟某又问。
恩城街道和村委干部表示,对大家的意见将开展可行性研究,包括选址。
“如果大家主动搬迁,街道和村委可以就用水用电等设施提供便利,在不影响大家生意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无后顾之忧。”岑轶东顺势提出建议。
两天后,得到恩城街道的支持后,米仓村很快选定了一块过渡性用地。在执行法官的督促见证下,村委也积极协助商户开始搬迁。
图为现场搬迁。
意想不到的是,当初坚决反对的钟某成了第一个主动搬迁的商户,“多亏了岑法官的开导和讲解,不然法院来强制腾迁,我们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截至今年9月5日,在钟某的带动下,李某等25家木材加工户陆续开始执行法院判决并表态主动搬迁,甚至相互监督搬迁时间,互帮互助完成搬迁,在规定时间内腾退移交。剩余商户也正在自寻厂房搬迁,或改行另谋生意。
恩平法院积推行系列案件集中办理模式,依托政府资源,让政策和法律相结合,通过类案合并办、专项案件集中办,做到办结一案带结一片的效果,让被执行人从“拒不腾迁”到“主动搬迁”,让法院执行工作变得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在办理腾退案件的经验基础上,恩平法院还组建了执行信访团队,主要就被执行人关心的法律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引,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能当天化解的不拖至第二天。“新访不变旧访、旧访越清越少”,这让被执行人接受和改变对抗情绪,为后续顺利执行减轻了压力,让督促履行有了源动力。
打好“惩戒拳”
因案施策,失信企业获“重生”机会
恩平法院在推进执源治理工作中,把首次执行案件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加大对抗拒、逃避、规避执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因案施策推行“预惩戒”执行措施,推动形成有履行能力的债务人“不能赖、不敢赖、不想赖”的态势。
“信用修复给公司起死回生一个机会,经此教训,我们一定强化质量管理,积极承担公司应付责任,保护良好的信用口碑。”近日,恩平市一电子公司相关负责人专程来到法院真诚地表达了感谢。
今年3月,该电子公司因一起供货纠纷被判赔偿货款200万元,然而在判决生效后公司却未主动履行。综合考量公司的偿付能力后,恩平法院认为其符合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条件,今年7月,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我们承办人明确告知他们经营者,如果不履行生效判决将面临一系列失信后果。”恩平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杨林涛说。
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该公司立即联系执行法官,表示因资金周转困难暂无法兑现,但公司生产还能正常运转,并郑重表示正在筹措资金,希望法院能促成双方和解。
“就在双方和解期间,一笔战略投资被提上日程,对小微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杨林涛介绍,了解到公司经营状况后和产品的前景可观,且不存在其他涉诉情形,法院认为该笔债务才不会成为“烂账”。最终,在法院组织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恩平法院也向公司出具了《信用修复证明书》,后该公司顺利实现融资。
恩平法院将“执源治理”理念贯彻执行案件始终,用足用好执行措施。今年来,该院已限制高消费1119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34人、失信曝光3期120人次,实施拘传69人、拘留3人、罚款6人1.6万元,移送拒执罪1件,执行到位金额1.2亿余元,有力推动了执行工作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