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同学’太有意思了,他能听懂我说话,还能回答我的问题。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除了问老师和父母,还能问他。”近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的一名学生在和“小安同学”对话后兴奋地说。
记者了解到,“小安同学”是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为未成年人法治安全教育量身定制的AI数字人,打破了以往定时定点的普法宣传教育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线上智能法治安全教育。
据门头沟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安同学”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至司法领域的探索实践,它会对过往提问进行深度分析,系统归纳青少年关注的法律问题,帮助法官在辖区中小学开展的“每月一课”系列课程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授。
当普法宣传遇上AI,一场全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变革正在发生。近年来,政法机关持续深化科技赋能,以AI技术提升普法工作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解码普法工作新密码,构建智慧法治教育新生态。
“相较于传统方式,AI赋能普法,让学习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强化了法律信息的精准传播,使普法工作更贴近群众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了法治文化的广泛传播。”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崔俊杰对记者说。
3月3日,贵州省惠水县司法局开设的“法宣惠水”抖音号首场“惠法在身边”直播引发关注。借助AI技术,惠水县司法局精准筛选婚姻家庭领域高发案例,围绕彩礼纠纷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案例拆解+弹幕答疑+情景模拟”立体化普法,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互动。
安徽六安、内蒙古扎兰屯等地司法行政机关将AI技术融入普法工作,开发出多款AI普法应用,针对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消费维权等方面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普法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
近日,广东省清远英德市的杜某某因不服一起涉嫌诈骗罪的撤案决定,到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英德市检察院检察官了解案情后发现,杜某某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而非公安机关予以刑事立案。
面对当事人的不解,检察官引导杜某某向“英检控申接访小助手”AI智能体模型提问,通过精准的法律检索、分析和普法,消除了其疑惑。最终,杜某某按照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自诉。
近年来,英德市检察院依托“数字+检察”模式,利用AI技术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标准,实现了普法由“传授式”向“交互式”转型。其中,“AI英哥英妹”“案管小英”大模型在英德检察公众号上线,群众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想要咨询的法律问题,便可快速得到解答。
“我院构建了‘专业知识+海量数据’的法律AI智能体大模型,涵盖各业务条线,具备智能回答、咨询服务、语音输入输出等以‘交互式’普法为核心的线上能力。”英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朱繁对记者说。
AI不仅实现了精准普法,还增强了普法的互动性,大大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
朱繁告诉记者,英德市检察院推出“英妹数字人”,通过AI大数据训练,数字人可模拟检察干警的形象和动作,更加生动地呈现普法内容。
“数字人可智能匹配不同传播渠道及不同群体,定向推送普法内容,打破法律知识与受众之间的壁垒,扩大了普法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普法从群众‘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提高了其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朱繁说。
2024年底,山东省邹平市司法局推出“智能数字法治播报员”,名叫“邹润法”“梁泽律”的数字人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加持下,具备了高度仿真的人类形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开展普法宣传和政策解读,还能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在朱繁看来,AI技术让法治宣传工作突破时空限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普法效果,是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有力抓手。
“AI赋能的普法模式解决了传统普法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但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普法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仍需重点关注。”崔俊杰提醒道。
崔俊杰进一步解释说,如AI算法的缺陷会导致产生一些误导性信息,影响普法内容的准确性;在运用AI技术向群众进行精准普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受众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崔俊杰建议,相关部门在运用AI技术赋能普法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普法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保护好应用对象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