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1+6+N”(“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以及“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平安中山建设水平。
综治中心提质升级
横栏镇综治中心
全市23个镇(街)和287个村(居)已建成综治中心。与此同时,市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也在推进中。
同时,镇街综治中心实行规范化建设,统一设置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化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等“五室一厅”,完善“首问负责制”“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配套机制,按照“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标准,把镇街综治中心打造为纵横贯通的治理中枢。加强村(社区)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衔接,优化村居综治中心功能设置,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形式,推动多部门多主体在基层一线“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帮扶”。
深化综合网格改革
全市逐步推广基层治理楼栋长制度,目前已有7个镇街作为试点开展工作,古镇镇“平安灯都突击队”、沙溪镇“蓝卓义警”等全市“香山义警”队伍规模多达3.3万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更广领域。
依托综合网格调度指挥系统,网格事项初步实现了问题处置、指挥调度、跟踪问效、绩效考核和数据共享一体化,通过数据对接转换,有效动态掌握各类要素。
在火炬开发区综治网格指挥调度中心,数字化、智能化指挥系统平台结合3D建模,打造专有数据地图,包含人、事、地、物等信息,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通过综合网格系统上报事件,中心借助“智能+人工”方式,快速判断事件性质类型并分派相关部门处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中山法院开展“人民法官下村居”活动
通过“庭所共建”“法官驻村”“检察官入企”“警员入格”“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一系列举措,推进“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入网格,实现法官挂点联络村(社区)、社区民警进村(社区)“两委”班子全覆盖。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东区街道以劳动争议调处为突破口,试点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探索“4+X”调解模式,即以综治、人社、工会、行业协会为主,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专家等为补充力量的专业调解平台。2023年,该中心劳动争议综合调解化解率超过86%;劳动争议仲裁调撤率超过60%。
劳动争议“4+X”联动调解工作模式
在全市基层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等重点领域的100多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成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11个,实现重点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全覆盖,建立“医调、访调、公调、诉调、复调、援调”六调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精准性、专业性。
针对古镇镇与江门市外海街道联系紧密的特点,中山市积极推动跨界调解,成立江中跨界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解决跨市边界群众矛盾纠纷。探索建立涉港澳纠纷调解机制,在坦洲、三乡成立涉港澳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联动,协助化解辖区涉港澳居民纠纷。
此外,加大商事商会调解组织培育力度,搭建涉企涉商多元解纷服务平台,发挥异地商会乡情浓、乡贤多、平台宽、资源广的优势,有效调处涉企涉商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