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医生为脚部溃烂的独居老人上门诊治,志愿者为七旬夫妇改造危房电路、修建厕所……这是东莞常平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创新打造的“共享亲人”志愿服务项目。
常平站“共享亲人”志愿服务项目由镇“两新”组织党委牵头,整合“两企三新”组织、职能部门、村(社区)及社会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物质帮扶,聚焦情感关怀与长效陪伴,为困难党员、独居老人、特殊家庭儿童等群体架起一座暖心桥梁,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暖一公里”。
自2021年启动以来,“共享亲人”服务队累计结对帮扶超84户家庭,提供医疗护理、居家改造、心理疏导等服务1500余次。从助台胞陈叔跨越海峡归乡圆梦,到为独居老人改造危房、定制健康监测手环,再到推动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项目以“一对一”亲情结对为核心,解锁“资源共享、情感共融、家园共建”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志愿者探访独居长者
从“陌生人”到“自家人”
传统帮扶往往停留于物质输送,如何让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纽带,让服务效果持久?
常平镇通过“身份转变”与“机制转变”双管齐下,让志愿服务从“活动式”转为“家庭式”。
台胞陈叔的故事是“共享亲人”的生动缩影。因三次中风行动不便,让陈叔的归乡梦一度渺茫。服务队党员志愿者主动对接,每日送餐照料起居,更历时数月奔波窗口部门,为其补齐签证材料,最终助他踏上归途。
“看到陈叔在台湾老家笑得那么开心,一切奔波都值了。”一名“共享亲人”志愿者感慨道。
这场跨越海峡的“亲情接力”,让“共享亲人”的温情超越了血缘与地域。类似案例在常平镇并非个例。项目通过“一对一”结对认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固的“亲情档案”,定期上门探访、参与家庭聚会,甚至成为独居老人的“编外子女”。
医疗服务队多次上门为老人解决双脚皮肤溃烂问题;为独居老人定制专属手环,监测健康情况,解决独居老人安全问题;为老人修复屋顶,解决漏水问题;为特殊群体安装定制移动坐厕椅、修建洗手间,解决上厕所难问题;为独居老人更换老化电线,清理堆积物,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发生;为特殊儿童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家也能学习……这些互动式、体验式服务不仅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
为确保帮扶可持续,常平镇构建了以“新心之火”志愿服务队为核心的多方联动机制。整合医院、企业、社区等资源,吸纳百余名志愿者,形成生活帮办、健康照料、心理辅导等六大服务体系。独居老人健康手环、特殊家庭居家安全改造、儿童技能培训等个性化服务,均被纳入常态化管理。
“我们现在做的志愿服务是‘常回家看看’。”一名志愿者表示。通过“五送”(送服务、送健康、送亲情、送政策、送关爱)服务,项目将帮扶延伸至日常点滴。每月定期探访、节日家庭聚餐、紧急需求响应等机制,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的温暖。这种从“偶尔来”到“常回家”的转变,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治愈了孤独与无助。
从“送东西”到“育亲情”
“共享亲人”项目的另一大亮点,是将帮扶从单向援助转为双向情感培育。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与平等互助理念,项目让受助者重拾尊严,让志愿者收获归属,实现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在常平镇,志愿者的工具箱里不仅有物资,更有技能与温情。党员电工为独居老人更换老化线路,社区医生为卧床患者定制护理方案,教师志愿者为特殊儿童“送学上门”……项目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建立分类档案,匹配志愿者特长,提供“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欧伯夫妇的故事令人动容。年过七旬的两人居住在一间老房子里,妻子因精神残疾卧床,欧伯每日摸黑照料。了解到欧伯的情况后,“共享亲人”服务队协调企业工程队为欧伯家改造电路、修建厕所,联系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为欧伯妻子检查……如今,老屋亮堂了,欧伯的心也暖了。类似这样的改造案例已覆盖10户家庭,志愿者们用自身专业技能点亮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希望。
不仅如此,在帮助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共享亲人”成为了情感纽带。党员志愿者周林学坦言:“每次陪独居老人聊天,我都想起老家的父母。这份‘亲情’让我在东莞找到了归属感。”许多曾经接受过帮助的人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形成“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这种从“你帮我”到“你和我”的心态转变,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
独居老人为志愿者亲手烹制年夜饭,特殊儿童用绘画作品表达感谢……情感互动中,帮扶不再是任务,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常平镇“两新”组织党委负责人表示:“‘共享亲人’的本质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给予与接纳中感受尊严与幸福。”
从“进家门”到“进心门”
历经三年探索,“共享亲人”项目交出了一份温暖答卷:志愿者队伍扩大至200余人,社会力量捐资捐物20余万元,真正帮助特殊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传递社会正能量。
“现在有人陪我散步、聊天,日子再也不冷清了。”家住常平镇漱新村的83岁陈伯的话道出心声。
陈伯是一名独居老人,如今每到志愿者探访日,他习惯在家门口等待他的“家人”。有次,志愿者们在上门探访时,发现陈伯左脚出现肌肉溃烂迹象。陈伯对志愿者说,左脚经常痛痒,自行贴了跌打膏药,因药不对症,导致左脚日渐溃烂。因为左脚有疾,所以老人无法蹲着上厕所,只能在床底下放置圆桶解决上厕所的问题,这问题也成了他的难言之隐。
后来,在常平镇“两新”组织党委的协调下,东莞常安医院的医生上门为陈伯检查身体情况,并为其左脚进行诊断、换药,告知用药事宜。此外,为解决陈伯上厕所难的问题,志愿者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老人定制安全扶手、坐厕椅等。
“很开心,他们就像我的家人,帮我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陈伯笑着向这些“家人”表示感谢。
据统计,项目累计开展心理疏导300余次,解决居家安全隐患60余处,为3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技能培训。通过“资源共享、家园共建”,特殊群体的生活难题得到系统性解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项目联动企业、医院、学校等70余家单位,形成“党委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治理生态。企业通过捐赠物资、提供技能支持履行社会责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服务特殊群体,社区设立“亲情驿站”收集需求……多方合力下,“小关怀”汇成“大合唱”。
常平镇“共享亲人”项目用创新与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情感投入。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正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澎湃动力。
以“共享”促“共治”,以“亲情”暖人心。“共享亲人”项目,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扎实的实践行动,充分证明了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之外,真挚的情感投入同样不可或缺。这份“虽然并非血缘相连,却胜似亲人般深厚”的温情,为当地基层治理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