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夜幕低垂,在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小濠冲村,来自珠海市妇联和该镇的干部一起夜访单亲妈妈陈某芳家,现场为其子女筹款购买了一台电脑和一张双层床。这场深夜爱心驰援,不仅让日渐长大的兄妹有了独立的睡眠空间,也照亮了屋檐下的求学梦。
今年以来,每周二20时,珠海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准时下沉基层,深入331个村(社区)现场听取群众诉求,在万家灯火中开展“香山夜访”活动,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无缝对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政策法律宣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通过将解决群众诉求的关口前移,珠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上访变下访、处突变预防、应急变常态。
干部进村入户听取群众诉求
近日,家住珠海香洲区南虹社区南村新苑小区3栋1单元的居民发现,即将开工的小区电梯加装工程加装方案不够合理,容易导致电梯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加快项目推进,5月20日晚,来自珠海市审计局与当地街道的干部,一起来到南村新苑小区施工现场走访,并与社区工作人员、小区业主代表现场共同研究优化设计方案。
经过现场调研和讨论,夜访干部提出可行意见建议,得到小区居民认可,南虹社区有关负责人程文现场承诺,接下来将积极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完成方案优化审批工作,推进项目早日开工。
自今年1月常态化开展的“香山夜访”活动,是一项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举措。该活动通过领导干部下沉村(社区),直接倾听民意、化解矛盾,成为珠海推进平安建设和践行“四下基层”制度的重要实践。
在基层一线,干群“碰不到一块”,是横隔在干群之间的主要障碍。村民白天务工、晚上归家,一些急办的事办不了,想说的话说不上。对此,“香山夜访”领导干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全员下沉深入村委、村居、商户一线走访,主动创造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
按照“香山夜访”工作方案,市、区、镇街三级领导干部全部按要求参加夜访,主要领导主动下沉到问题较多、情况较复杂的村(社区)进行夜访,确保全市每个村(社区)每周二晚上都有夜访干部。参与夜访的干部一般每周二20时左右在村(社区)办公地点进行接访,如无群众来访则开展入户走访。
今年以来,每周二晚上有1000多名领导干部参加全市“香山夜访”,现场听取群众诉求,并与属地和市相关部门现场研究对策,明确解决方案,一批群众反映的诉求依法得到有效解决。
“预防式治理”催生新变革
传统治理模式中,群众往往因诉求无法及时传达,导致矛盾易发酵升级。“香山夜访”实行“接诉即办”,落实“谁接访谁跟踪、谁办理谁反馈”,通过干部主动下沉,将问题预防在萌芽状态。
在斗门区白藤街道好景社区,一租客酒后滋事,夜访干部不仅协调派出所协助确保安全,还联系房东家属参与管理,避免矛盾激化。这种“预防式治理”既降低了社会风险,也增强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
“香山夜访”的常态化开展,更催生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层变革。“基层矛盾容易因为解决渠道不畅被放大,如今‘香山夜访’让社区成为矛盾化解的‘第一现场’。”珠海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矛盾纠纷“就地终结”,社区成为治理主阵地,“小事不出社区”的模式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要求跨部门协作。“香山夜访”通过建立市区两级综治中心调度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高效联动。“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我们将举一反三,找准问题,对症施策,不仅解决‘一件事’,还要解决‘一类事’。”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村民向夜访干部反映公交车站离村庄出入口较远,村民出入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经夜访干部与市交通运输局、公交公司等多方协调,该公交站台现已搬迁整改完毕。考虑到该路段还在铺设完善人行道路基、道路绿化、划线等工作,近期将完成公交线路调整、实现道路全线通行。
“这种‘一盘棋’思维,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治理合力。”上述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香山夜访”不只是一种工作方式,更要形成一种工作制度和工作导向。接下来,珠海将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做到见人见事、为民解忧,持续深入开展“香山夜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