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茂名高州市潭头镇某村炊烟袅袅,屋后新扎的竹篱笆上爬着绿藤,白某与叔叔白某甲家新修的青砖院墙相隔70厘米,两家孩童正在空地上追逐嬉闹。
几个月前,这片空地上,白某与叔叔白某甲还因宅基地纠纷大打出手。这场纠缠了13年的恩怨,是如何化解的?
三尺宅基地 叔侄成仇人
“二叔把院墙砌过界了!”2023年盛夏,白某的妻子唐某发现,叔叔家正在修的水泥地基比老界石多伸出半米,生活污水正往自家墙角渗。
白某和白某甲两家房屋相邻。13年前,白某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房屋,但白某一家只有节假日才回来短时间居住,与叔叔白某甲一家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两家因为划界问题多次发生不愉快。
2023年,白某甲计划对老屋进行翻新,双方再一次产生争执。白某认为,其父亲白某乙生前与白某甲分户而居时曾约定,屋后1米空地之外才由白某甲使用,白某甲却借拆旧建新之机,超过了原来约定的土地使用范围,同时改变了生活污水的流向,对其房屋造成了影响。
而白某甲认为,当初约定并不明确,两家的土地都是从父母处继承而来,其因生活便利需要平整土地使用和修缮水渠并不过分。村委会干部多次对两家人进行调解未果,遂要求白某甲暂停施工,直到双方商议完成为止。
然而,白某甲一家还是开始了拆旧建新。刚抹平地面,唐某就发现院墙向外多砌了半米。
“这得寸进尺的劲儿!”唐某抄起竹竿就要捅墙,很快矛盾便上升至两家人的“全武行”。事态失控,村干部和民警赶来了现场,将双方拉开。
结案虽容易 “心结”却难解
村干部把白某甲送到医院,发现其左小腿骨折,鉴定为轻伤二级。村干部进行了多次调解,双方均扬言要硬扛到底,不接受调解。随后,检察机关以白某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向高州市人民法院提起了公诉。
这起刑事案件到了法官彭焕钦手中,他翻阅案卷后发现案情并不复杂,根据伤情和法条很快就可以快速下判。但叔侄俩长时间的积怨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影响亲情,还有再次引发刑案的重大隐患。
经过研判,彭焕钦决定通过高州法院近年来构建的联调工作机制去化解积怨、解开心结。
“庭所共建”联调工作机制正是为破解案结事不了难题而生,能有效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化解矛盾风险,是由派出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构建起来的多元解纷新模式。
随即,彭焕钦召集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的代表一起对案情分析研究后组成联调小组,到村里面再次展开调解。
联调组进村 叔侄了积怨
彭焕钦指导联调小组围绕矛盾点开展调解,首先是用皮尺反复测量双方宅基地证标注的边界。
“你们是血脉相连的叔侄,相连地块应该首先考虑大家的生活方便,法律也规定了互助互利的原则。”彭焕钦对双方说道。
“他把我打到骨折住院,还怎么做亲戚?”白某甲愤愤不平。
“你们叔侄僵持不下,相信如果你父亲还在,也不希望你们闹到如此局面。”“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纠纷,那将形成恶性循环,还会影响到下一代。”村支书严魏鑫、派出所黄警官劝说着。
在联调小组耐心地劝说和分析下,双方情绪有所缓和,但白某甲坚持要10万元赔偿金。
“住个院就要10万元?我不赔,咱们法院见!”白某控制不住,拍案而起。
“到法院打官司耗时耗力,不如双方都让让。”司法所副所长周才说道。
联调小组与叔侄俩反复沟通后,双方同意按2万元赔偿。但对土地的使用,双方都不肯让步。
眼看调解又陷入了僵局,联调小组迅速调整调解方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白某你看,屋后的土地对你来说利用率也不高,可对你叔叔一家来说多30厘米土地确实生活便利多了,你让一让也不碍事。”“白某甲,你使用白某屋后的土地不与他协商也有不妥。”联调小组的成员们向双方劝道。
联调小组恳切的话语终于打动叔侄俩。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白某向白某甲赔偿2万元,白某甲把占用了的70厘米土地返还白某并出具谅解书,双方表示将放下恩怨、重修亲情。
高州法院以白某犯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宣告缓刑后不久,白某重新找到了工作,他恳请村委会一定要替他好好感谢法官。
“想不到,这叔侄俩13年的积怨还能调解成功,‘庭所共建’联调工作机制真有一手!”严魏鑫连连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