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放置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近日,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陈立灿回访惠州某智能装备制造公司(以下简称装备公司)时,眼前的繁忙景象跃入眼帘。
然而,就在半年前,这里曾因一场纠纷险些停产。
账户冻结暗藏双企危机
装备公司是一家集锂电、光伏、氢能、电驱、智能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超3000项发明专利,年产值超40亿元。作为惠州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标杆企业,该公司一直走在国内智能装备行业的前列。
可正当企业步入稳健上升期时,却意外“卷入”了一场官司。
2022年底,装备公司与惠州某建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建工公司负责其智能厂房的装修项目,并在合同中约定如有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工程竣工验收后,因工程款结算争议,建工公司于2024年9月向惠州市仲裁委提交申请,要求装备公司支付剩余未结算的1900万元工程款,同步提交财产保全申请。
收到仲裁委移交的保全申请后,惠城区法院依法对装备公司名下多个账户进行冻结,冻结金额以1900万元为限,其中包含公司的基本户。
“基本户是公司的生命线!冻结基本户会影响我们的银行信贷审批,将对资金周转等一系列环节产生不利影响。”装备公司法务部经理李锋心急如焚,当即向法院提出置换保全申请。
陈立灿得知,公司发薪日将至,基本户冻结将导致工资发放面临近2000万元的缺口。
于是,陈立灿立马与建工公司取得联系,征询其对置换保全的意见。然而,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翘楚的建工公司同样深陷漩涡:垫付的工程款中,包含着建筑工人工资和多家供应商材料款。
陈立灿敏锐地意识到,这起案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以及数千个家庭的生计。
保全程序依法依规,而冻结账户对装备公司又影响颇深,如何破局?陈立灿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眉头拧成了“川”字。
“既要守住程序正义的底线,更要护住两家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一番深思后,陈立灿决定加大调解力度,力求化解僵局。
保全置换上演攻防博弈
陈立灿迅速组织召开第一次保全置换听证会。会上,双方对结算款金额基本达成一致,数额稳定在1200万元上下。
当装备公司提出1套房产加10个车位,总价值1577万元的置换方案时,建工公司经理徐浩直接否决,摆手说道:“现金流最稳妥!我们着急用钱,现金结算吧。”
第一次听证会不欢而散。陈立灿意识到,要想促成保全置换,不仅需要装备公司拿出足够的诚意,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还款方案。
装备公司经商议后,提出了用两处总价估值超2700万元的房产进行置换。当天下午,法院召开了第二次听证会。
看到装备公司这超额的“诚意”,徐浩态度稍微缓和,但仍然质疑道,“万一他们还是不还钱,启动司法拍卖周期长,还是现金担保最稳妥!”
于是,陈立灿拿出住建部门出具的房产估值报告,耐心解释道:“两套房产即使折价七折计算仍可覆盖保全标的,如果对方公司账户因持续被冻结影响经营,你们的债权可能更难以保障。”
徐浩思虑良久,终于点头同意。然而,李锋面露难色,“公司要预留资金发放工人工资和支付预购货款,现金一时半会没法一步到位啊……”
第二次听证会,置换方案仍未通过,但双方表示会积极沟通协商。
动态解封实现双向纾困
会后,陈立灿得知建工公司已担不起任何风险,急需现金流予以应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找到动态平衡点,在完成保全财产置换的基础上促推双方达成分期还款方案。
事不宜迟,陈立灿与合议庭其他成员轮番与双方进行磋商。
“让两家企业都能‘喘口气’。”
“大家都是惠州的龙头企业,应谋求‘共赢’而非‘双输’。”
……
终于,两家公司对付款金额和方式达成一致,明确采取“分期付款﹢动态解封”方案,即由装备公司分期支付相关工程款,法院同步查封两套房产作为担保;当付款达70%,即解封一套房产;尾款结清后再解封另一套房产。双方约定装备公司分六期还款,其中首期偿还50%。
当日,建工公司提交同意保全置换和解封申请书。24小时内,法院完成了房产查封和账户解冻的无缝对接。
随着“叮”的一声提示音,装备公司的数千名工人工资如期到账,建工公司的首批工程款也如期而至,双方企业负责人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
历时10天,这场涉及两家龙头企业的突围战终于圆满解决。
如今装备公司的智能车间,新投产的氢能装备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而建工公司也收到最后一笔工程款,在付清工人工资和材料费之余,投入新的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