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世界,其间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是众多珠江水系的发源地,无数生灵在此繁衍生息。为了守护好“绿水青山”,茂名信宜检察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打造“益美云开”检察文化品牌,通过高质效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依法追究滥伐盗采者的生态赔偿责任,让云开山重披绿装,江河恢复清澈,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造福民生的福祉。
信宜市检察院检察官在云开山勘查“金毛狗蕨”盗采现场。
“益”套组合拳:“1+2+3>N”模式擦亮品牌
“我们联合水务、生态环境部门及镇(街道)对河道进行勘查,并邀请村民代表参加座谈,现场督促施工单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在2024年4月召开的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上,信宜市检察院检察官向参会人员分享了检察公益诉讼守护云开山生态的经验,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此次会议汇聚了茂名市、信宜市两级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林业部门及镇政府等12家单位。
时间回到2023年9月,广东茂名、湛江、阳江、云浮和广西梧州、玉林等6市的中级法院、检察院共12家单位齐聚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签署《云开山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自此,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各部门在此交流治理经验、共同探讨法治问题,不断强化云开山司法事务协作,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如何将个案经验升级为治理样本?信宜市检察院以“益美云开”品牌为着力点,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推出“1+2+3>N”综合保护云开山生态环境资源的新模式,以《云开山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为“一个框架”,推进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两检融合”,开展刑事打击、劳务代偿、检察建议“三项治理”。
个案是切入点,治理才是核心。在谢某某、莫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案中,“1+2+3>N”模式首次接受实践的检验。谢某某为了谋取利益,在明知“金毛狗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情况下,仍伙同妻子莫某采挖、加工和售卖,严重破坏了云开山区域的野生植物资源。信宜市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考虑到二人认罪悔罪且家庭经济困难,在不降低法定责任标准的前提下,促使他们担任生态护林员,通过巡护山林的劳务来折抵生态赔偿金。五个月后,检察官回访时发现,谢某某、莫某在担任护林员期间,认真巡山护林,积极劝阻盗伐行为,已然成为熟悉各类野生动植物的“百事通”,昔日的生态“破坏者”成功转变为森林“守护者”。此外,针对“金毛狗蕨”在信宜市广泛分布、群众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信宜市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打击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行为的力度,并加强普法宣传。该案的办理,将刑事打击、民事追偿、生态修复与犯罪预防有机融合,既依法追究了违法者的责任,又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成为“1+2+3>N”模式的生动例证。
信宜市检察院检察官在信宜市大成镇中心小学现场勘查古香樟树生长情况。
“益”起守林:一处生态公益林地得以重生
2024年5月的一个清晨,在信宜市新宝镇上云村的一处山场,村民老杨带领着检察官和林业专家,沿着满是松软沙砾的山坡艰难攀爬。每前进一步,脚下的碎石便簌簌滚落,眼前裸露的山坡上,泥土板结龟裂,一道道伤痕触目惊心,这都是犯罪嫌疑人潘某某滥伐林木留下的恶果。
“以前这里是村子的公益林,主要种杉木。我们这里山多且陡,如果没有这些林木,雨水、溪水会很快流走,还会冲刷地表破坏土层。”老杨向信宜市检察院检察官介绍道,随后又一同登上邻近的山坡,“(遭砍伐的)树木树龄都不短了,你们看这树桩也不小了,再往前走,还有一处林子也被砍了。”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检察官发现了多处残留的树桩,直径大多在20厘米以上。
检察官现场利用无人机固定证据,确认了滥伐林木的面积和生态受损情况,并委托林业专家出具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在固定证据后,检察官对潘某某进行了深入的释法说理。“砍树时就想卖2000块钱,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在认识到受损生态对当地村民造成的影响后,潘某某懊悔不已。
2024年8月,信宜市法院当庭宣判:潘某某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须按复绿实施方案种回原树种,并公开道歉。半年后,检察官再次来到山场,只见新植的树苗已茁壮成长。老杨把新拍的山林对比图发到村微信群:“这才是我们上云村的金山银山!”
一案了结,青山复绿。该案生动体现了“刑事打击+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全链条治理的成效。
信宜市检察院检察官与林业专家用无人机调查受损林地复绿情况。
“益”呼百应:检察官走进保护区深处
2024年8月的一个早上,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联系信宜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反映生态损害情况:“有人在山里堆放建筑垃圾,占地不小,你们快去看看!”
接到线索后,当天下午,检察干警便会同镇村干部前往现场核实。经勘查,确认是附近某施工单位为图施工便利,违规将建筑材料堆放在村道,随地摆放的建筑垃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堵塞了山体排水通道。当时正值雨季,为消除水土流失隐患,检察干警当即联系施工单位到现场协商,督促责任方尽快清运建筑垃圾,并加强施工管理,防止生产建设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
从发现线索到案件办理,再到垃圾清运完毕,整个过程仅用了十余天。如此高效的工作效率,得益于信宜市检察院在2024年3月至5月开展的自然保护地检察公益诉讼专项工作。信宜市检察院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联系机制,构建起“山水全覆盖”的保护网络,并邀请多名护林员、保护区工作人员注册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进一步拓宽了线索来源渠道。
信宜市洪冠镇蓝村滨河公园是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经常来此散步的王先生发现,公园某处河道边坡有砂石堆积,土层沿村道路基往河道方向呈扇状流入河中,就像河岸绿道上的一道伤疤。“这会引起水土流失呀!”王先生说,“之前检察院给我留了联系方式,我反映看看。”
检察干警接到反馈后立即到现场勘查,发现砂石是邻近群众堆沙建房所致,在雨水的冲刷下,存在淤积河道、破坏生态的风险。查明情况后,信宜市检察院督促镇政府组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并加强日常巡查。整改完成后,信宜市检察院邀请王先生作为群众代表参与公益诉讼“回头看”活动。“现在好很多了。”王先生在现场满意地说道。
借助联系机制持续跟进提供法律服务,信宜市检察院成功推动群众主动参与公益守护。截至目前,信宜市检察院依靠检察公益诉讼联系机制共收集线索17条,成案并推动行政机关履职9件,实现了从“我学法”到“共守护”的生态法治建设良性循环。
“益”枝一叶:像树一样扎根基层
“以前只知道这棵树老,现在才知道它竟有200多岁,还是登记在册的保护古树。”在信宜市思贺镇木瓜村,村民陈阿姨正仔细查看一块新挂上的古树保护标识牌,上面树龄、管护人、举报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检察干警来和我们核实后不久,林业局的同志就把这里的标识牌信息更新了,没挂牌的也补上了。”陈阿姨说。
2022年,信宜市检察院与信宜市林长制办公室签署“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涉林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通过联合实地走访、府检信息共享,信宜市检察院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工作,督促相关行政单位完善对云开山范围内多处古树的保护措施,清理古树周边的杂物,让古树能够自由呼吸;对古树进行复壮处理,增强其生命力;更新标识牌,为每棵古树赋予明确的“身份证明”。
在开展专项工作中,信宜市检察院发现,作为公益守护的重要一环,基层镇(街道)对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强化共同守护生态环境合力起到促进作用,但因衔接渠道不足等问题,相关协作存在欠缺。信宜市检察院结合实际,在全市各镇(街道)建立检察公益诉讼联络机制,可直接联系当地检察公益诉讼观察员,指导开展线索收集及提供咨询。
通过联合回访旧案件、协同处置新问题,检察公益诉讼联络机制在云开山生态环保实践中持续发挥作用,检察机关与基层行政力量紧密合作,凝聚起强大的公益保护合力,让每一棵古树都能在信宜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让信宜的绿水青山永葆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