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非现场执法”、开展“亮码入企”试点工作、法治“服务+监督”护航营商环境……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惠州市司法局立足惠州实际,推动“全链条”打造更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好“法律”关以制度护企
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防控对策和措施;围绕是否违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原则对有关政策措施文件进行审查,清理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惠州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积极服务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涉及民营经济活动的重大项目、重大政府合同以及政策措施,为重大政府项目落地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为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政府合同提供高质量合法性审查,从制度层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惠州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动设立了14家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通过联系点让民营企业在立法项目征集阶段就参与进来,广泛发表意见,让立法机关更直接地听到民营企业的呼声,推出更多民心所向、企业所需的法规制度。
惠州市司法局聚焦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积极提供生产性法律服务,如持续深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在博罗、大亚湾、惠阳等县(区)建设站点,为企业商户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普法宣传、法治体检等一站式高效便捷法律服务;指导公证机构创新“一站式+定制”服务,实现80%高频涉外公证事项全程线上办理,推动法律服务资源更好融入实体经济领域。
同时,深化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仲恺高新区、博罗县相关产业园区和多家商会协会设立涉企行政复议服务点,建立行政复议机构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实施“容缺受理、受后补充”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行政争议。
“非现场执法”无事不扰企
近期,有群众举报某食堂存在爬虫等卫生隐患,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打开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通过回看后厨夜间监控,准确捕捉到了画面中“异常移动”的生物,依此对该食堂提出责令整改检查意见。
无需现场检查,就能精准取证。这是惠州市开展“非现场执法”的生动实践。
今年5月,《广东省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行政规范形式明确非现场执法方式的实施条件、程序及监管范围。
惠州市司法局强化牵头涉企行政执法监督,采取务实举措防止不当执法“扰企”“伤企”。
惠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按上级部署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通过向企业发出征询函、主动走访当地商会协会、组织召开企业和商会协会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民营企业对涉企行政执法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应用“粤执法”+“粤商通”非现场执法系统办理非现场执法案件近3万宗。
惠州市司法局还积极开展全省“亮码入企”试点工作,执法人员进入企业检查时需出示电子执法证的二维码,一体化执法平台自动记录和实时归集行政检查的事项、频次、地点等信息,企业可通过扫描执法人员出示的二维码核对有关信息,有效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
同时,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累计发布涉企“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任务清单(第一批)25项,以“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干扰最小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企业,推行运用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行政提示、行政约谈等非强制性的监管方式履行行政监管职责。
据介绍,惠州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将进一步推动部门之间形成执法合力,在推广非现场执法应用的同时,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查一次”等监管方式,让“无事不扰企”“监管不缺位”的执法标准更明晰。
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位于惠东县沿海某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标志着惠州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该项目前期征地涉及历史遗留问题,曾引发一些劳动争议。去年,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工作人员前来调研时了解到项目建设涉及的执法司法难题,积极发挥“服务+监督”职能,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协同,依法稳妥处理案件,促进案件依法办结。
调研当日,该中心工作人员还为企业开展“问诊式”普法,并在施工安全、劳动用工、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帮助企业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对项目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成立于2024年1月,由惠州市委政法委、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牵头成立。建立了涉企执法司法信息收集、分类处置、督促整改、定期研判等工作机制,成立协调小组,统筹整合多部门资源力量。该中心成立以来,会同市综治中心落实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通过多种渠道摸排、收集和接收问题线索并依法办理。对执法司法活动中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类案件,开展分析研判,并提出对策建议。
该中心还在全市高新企业密集的园区、街道等设立行政复议服务点、检察护企工作联络站,组建特聘联络员和市直政法单位法律服务专家团队,上门听取心声,针对性解决企业难点痛点问题。
截至8月13日,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主动摸排、收集和接收问题线索共354件,依法受理201件,办结172件,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