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看到别人认可的笑容,我都觉得特别有意义。”曾经因一时糊涂参与盗窃的小文,如今已走出迷茫。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深圳市坪山区检察院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创新构建“司法+专门教育+多元帮教+家庭教育指导+综合保护”协同机制,依托“耆暖小坪宝”团队为迷途未成年人架起的“回归护航线”。
2025年4月14日,深圳市坪山区“耆暖小坪宝”团队成员到专门学校开展帮教矫治工作。
对迷途少年的定制化救赎
2024年3月,14岁的小易提议并召集13岁的小吴、16岁的小文,对一辆未上锁的汽车实施盗窃,共窃取车内现金9250元及两条香烟,赃款被用于娱乐消费。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坪山区检察院并未“一诉了之”,而是通过社会调查、心理测评及深圳智慧未检平台的“一案双查”功能,精准掌握了3名少年的不同境况:小文是一名成绩中等的中学生,因“朋友邀约”参与盗窃;小易是盗窃的提议者,长期遭受父亲暴力管教的他,习惯用逃课、夜不归宿来对抗家庭;小吴则因父母疏于监管而交友不慎。
“要充分考虑罪错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角度制定差异化的矫治方案。”承办检察官表示。
针对已达刑事责任年龄的小文,检察机关经审查发现,其主观恶性小、系初犯,且其监护人已赔偿被害人损失并获得谅解。综合评估后,坪山区检察院依法对小文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将“进入专门学校矫治教育六个月”纳入考验内容。“这不是‘放纵’,而是用更科学的方式帮他‘纠错’。”承办检察官解释说,专门学校的专业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课程,能帮助小文真正认识错误。
而对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小易和小吴,坪山区检察院依托深圳智慧未检平台将二人列为临界预防对象建档帮教,同步送入专门学校接受矫治。“他们的问题根源在于家庭失教和不良朋辈关系,必须从源头上阻断不良诱因。”承办检察官说。
多元帮教用爱融化心防
2024年8月,小文、小易、小吴一同进入深圳市育新学校接受教育矫治。坪山区检察院联合该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建的“耆暖小坪宝”团队随即跟进,为3人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帮教方案。每隔两周,团队中的检察官、“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司法社工都会准时到校为3人开展帮教,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教育挽救桥梁”。
检察官结合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让3人深刻认识到“一时糊涂”背后要付出的代价,引导其逐步树立和增强法治意识;老教师志愿者廖爷爷以长辈身份与少年们面对面交流,分享人生经历、讲述成长道理。
“以前总觉得没人懂我,直到廖爷爷跟我说‘犯错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孩子’,我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小易在谈心笔记中写道。检察官与司法社工每两周对3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进行动态评估,根据其表现调整帮教重点,确保矫治教育不走过场、精准有效。
6个月后,3人因矫治成效显著相继出校,但“耆暖小坪宝”团队的帮教并未就此停止。针对仍处于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小文,团队中的老模范志愿者孙阿姨开启一对一“大手拉小手”公益帮扶,带着小文参加社区垃圾清理、电动车违规停放整治、关爱孤寡老人等公益服务活动。
在一次公益服务中,小文主动帮老人搬运沉重垃圾袋,得到了居民称赞。“原来我也能为社会作贡献,这比上网打游戏踏实多了。”“被需要”的这一瞬间,小文内心感受到了人生价值所在。
“家校社”协同发力筑牢成长保护网
“孩子出校后像变了个人,回家会主动跟我们聊天,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小易父亲看着儿子的变化,难掩欣慰。
此前,因暴力管教方式,小易与家人关系紧张,这也是其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耆暖小坪宝”团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刘老师多次上门,面对面向小易的父母传授科学教育方法:“孩子犯错时,先听他说原因,再一起想改正办法,拳头解决不了问题。”经过多次指导,小易家的“火药味”渐渐消散,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其健康成长注入了温暖动力。
小吴出校后面临的入学难题,一直牵动着检察官的心。由于其家长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线上报名,小吴无法返回原校就读,面临失学风险。坪山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该区教育局,联合落实“控辍保学”综合帮扶,协助小吴补充完善入学手续,帮助其顺利入校就读。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坪山区检察院与区关工委联合打造“耆暖小坪宝”团队,旨在通过司法保护与社会关爱的协同,实现对罪错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和矫治。该团队自2024年7月12日成立以来,围绕临界预防、专门教育、家庭教育指导、附条件不起诉等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核心工作,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327场,覆盖师生24万余人次;对114名严重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分级干预,形成738份帮教成果;为179名包括临界预防对象在内的罪错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超1450人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堂34次,覆盖家庭1.6万余个,助力辖区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