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台山市汶村镇这片毗邻南海的沃土上,一场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正在生动展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鲜铺子”,汶村镇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平台(“1”),整合综合网格、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云平台等六大要素(“6”),并充分激活老兵心灵驿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戏剧协会等社会团体(“N”)的自治活力,构建起“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防控在源头”的治理新格局,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变为日常。
老兵心灵驿站:从“解铃人”到“守护者”
在汶村镇基层治理实践中,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调解队伍正悄然成为促进乡村和谐的重要力量。“老兵心灵驿站”自成立以来,充分借助老兵“懂政策、有威望、怀真情”的独特优势,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赢得群众广泛认可。
走访群众。
今年初,该镇党委副书记吴泓汛就筹建“老兵心灵驿站”的方案专门征求镇战友会意见,立即得到会长们积极响应。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苏会长当场表示:“退伍军人最了解退伍军人,搭建这个平台既有助于疏导情绪,又能凝聚战友力量,我们坚决支持!”陈会长随即推荐了一批有威望、热心肠的老兵人选。仅一次会议,就凝聚共识,推举出12名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背景的退役军人调解员。
在战友会的积极推动下,“老兵心灵驿站”于2025年8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平台不仅有效化解矛盾,更带动了一批老兵“从被帮助者转变为帮助者”。
沙奇村退伍军人陈某的转变就是一个生动案例。2021年,陈某因一宗历时三十年的土地流转问题多次到镇反映诉求。镇综治办联合“老兵心灵驿站”迅速介入,几名老兵调解员特意换上旧军装,与陈某并肩而坐、忆往昔、话情理,一句“政策有边界,但情理能相通”,瞬间打开他的心结。
与此同时,驿站多方联动,邀请老村干部、老邻居共同回忆当年情况,协调自然资源部门查找原始档案,并邀请律师解读土地政策变迁。在看到当年村民集体表决签字材料后,陈某最终释然:“争的不是利益,是一个明白。老兵驿站给了我说法,更给了我尊严!”如今,他已成为驿站的骨干调解员,被大家亲切称为“解铃人”。
目前,汶村镇已将“老兵心灵驿站”全面纳入综治中心联动体系,与司法所、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机制,聚焦涉军人家庭的婚姻、就业等纠纷,开展“情、法、理”融合调解。此外,驿站还通过战友座谈、心理辅导等活动,已帮助20余位老兵缓解压力、融入社会。
“脱下军装,我们依然是守护平安的战士。”正如一位调解员所说,这间小小的调解室,不仅化解矛盾,更是老兵们共同的心灵港湾。
多元共治:从“各养各的”到“共护一片海”
汶村镇星罗棋布的虾塘不仅是特色产业景观,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去年,该镇水产养殖产值已突破8亿元。然而产业兴旺的背后,也曾伴随“争塘界、抢虾苗”等矛盾纠纷的多发。
织密海上安全防线。
如今,这一状况正悄然改变——一支由水产合作社牵头、养殖户共同参与的“产业自治队”,活跃在海岸一线,成为海上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5月,一场咸围招标引发的风波,令养殖户许某记忆犹新。在与颜某的竞价过程中,双方情绪逐渐激动。当颜某最终以高出5万元的价格中标时,许叔当场拍桌质疑:“这肯定有猫腻!”镇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联合水产合作社调解员赶赴现场。
工作人员迅速调出全程监控录像,与镇农办干部逐帧核对出价记录,并从专业角度耐心劝导老许,结合其多年养殖经验,分析该咸围的合理经营成本与收益空间,指出“高价竞标需理性评估风险”;同时严肃提醒颜某:“中标保证金须在明天中午前缴纳,逾期将自动取消资格。”经过一番情理交融的沟通,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最终握手言和。
能够快速、专业地化解此类纠纷,得益于汶村镇构建的“合作社巡查+专业调解+综治兜底”闭环治理机制。该镇组建了一支58人的海岸巡防队,由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党员和辖区民警组成,今年以来,对海防线组织巡查540余人次。
“从前是‘各养各的虾’,如今是‘共护一片海’。”水产合作社理事长感慨地说。养殖户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近三年涉渔纠纷数量持续下降。从争拗不断到同心协力,汶村镇通过创新产业自治模式,不仅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化解,更激活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浸润:从“台上台下”到“戏里戏外”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汶村镇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创新路径,将悠扬的戏曲唱腔、墨香浸润的书法艺术,转化为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柔性治理”力量。
在汶村镇戏剧协会排练厅内,粤韵声声不绝于耳;书法协会创作室里,一幅幅劝和促睦的警句佳作笔墨酣畅。这些传统文化载体,正悄然成为该镇提升社区凝聚力、推动文明善治的“软引擎”。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戏剧协会联合各村举办“戏曲村晚”,巧妙将法律知识竞答和调解案例展演融入演出环节,让群众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
2024年元宵晚会现场,就发生了感人一幕。一名与母亲产生家庭矛盾的男子,在观看现代粤剧小品《心灵醒悟》后深受触动。演出刚落幕,汶村镇村(社区)网格员与戏剧协会调解员迅速跟进,以戏中情节为引,现场开展联合调解,最终促成母子二人于戏台前握手言和。“戏曲故事里蕴含的忠孝仁义,特别能引发共鸣,是一种生动的德治教育方式。”戏剧协会会长表示。
不仅如此,该镇还将传统文化推广至校园。戏剧协会在镇中心小学开设粤剧体验课,通过“非遗进校园”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许多学生通过学戏懂得了礼让与包容,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孩子们摩擦少了,相处更愉快了”一位教师欣慰地说。
如今,汶村镇借助“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基层治理智慧,让曲艺和书法不再只是舞台艺术,更成为传递基层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走出一条兼具人文温度与治理效能的特色之路。
服务升级:从“多头跑腿”到“进一扇门”
走进汶村镇综治中心,大厅内秩序井然:“群众接待厅”里,工作人员正为张叔解答政策;“矛盾纠纷调处室”中,调解员俯身倾听、娓娓而谈;“心理服务室”内飘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平复着来访者的情绪。这里是一座“综合治理服务超市”,群众踏进一扇门,就能一站式解决各类诉求。
群众到汶村镇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我们采取‘常驻+轮驻’机制,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常驻,农办、规建办等部门按需轮值,同时还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律师现场坐班担任法律顾问。”汶村镇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聚力实质性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健全完善专业性调解组织,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形式,提供涉农纠纷、婚姻家庭、道路交通、住建、教育、劳动人事、医疗卫生等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构筑预防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2025年以来,共实现部门进驻60余人次,共联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宗。
“以前办事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只需进一扇门、找一个人,事情全办妥。”刚办完社保转移业务的陈姐满意地说,“上周我来查医保,还顺便咨询了土地确权的事,工作人员当时就帮我对接农办解决了!”
这种“党委领导、综治统筹、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汶村镇社会治理效能。“汶村镇将继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让每一个‘N’都能成为感知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汶村镇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说道。
暮色渐浓,南海的海浪轻拍堤岸,虾塘增氧机嗡嗡作响,粤剧排练厅锣鼓声渐起。老兵驿站里,老兵们整理着新的调解案例;虾塘边,巡防队员开始夜间巡查;戏台上,孩子们排练着中秋晚会的小品;综治中心里,工作人员仍在接听群众电话……汶村镇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汶村镇的变化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当下,汶村镇正以 “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画笔,在南海之滨勾勒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壮美画卷。
海风依旧,灯火渐明。这片南海之滨的土地上,共建共治共享的故事,还在继续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