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之际,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司法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守法意识重塑、心理健康修复、社会价值回归”三大核心目标,以普法教育为主线、心理疏导为支撑、多元矫正为路径,在严格监管基础上持续强化矫治帮扶力度与温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矫得好”深度转型,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程。
变 “被动学法” 为 “主动普法”
筑牢守法思想根基
京溪司法所改变以往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普法模式,推动普法宣传教育向精准化、针对性转变,激发矫正对象的学习内驱力。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年龄阶段、文化程度的矫正对象,京溪司法所精准滴灌,按需施教。例如,对危险驾驶类对象重点强化交通法规学习;对经济类犯罪对象加强合同法、公司法等商事法律讲解。通过分类施教,确保普法内容入脑入心。
同时,为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司法所引导其从“学法者”转变为“普法者”。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活动,如担任法治讲座的“分享者”、协助发放普法资料、以身说法警示他人等。
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是其检验自身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是其服务社会、赢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有效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的深刻转变,法治观念得以真正内化。
从 “心” 启航
修复心理健康防线
京溪司法所积极引入专业力量,运用“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工作法,关注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帮助其解开 “心结”、重塑 “信心”,让即将回归正轨的人生从“心”出发。
京溪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与每名矫正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谈话,不仅关注其行为表现,更注重了解其思想动态、生活困难、就业状况及心理压力,建立信任关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同时,为提升心理矫治专业性,司法所联合辖区心理咨询机构,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存在焦虑、抑郁、人际适应不良等问题的对象,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和疏导。
京溪司法所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遭遇重大变故或情绪极度不稳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防范极端事件发生。通过持续的心理关怀和专业干预,有效帮助矫正对象缓解心理压力、摆脱负面情绪困扰,重塑健康人格,助力“心”生。
多元矫正
引导社会价值回归
为打破矫正工作局限于司法所内部的壁垒,京溪司法所积极探索教育矫正多元化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社区矫正+村(社区)组织”协同模式,将矫正工作延伸到社区、融入日常生活。
京溪司法所整合基层资源,主动加强与各社区居委、公益组织的联系协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活动联动机制,将社区矫正对象纳入基层治理和服务体系之中,有序组织矫正对象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两热”防控宣传等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其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下一步,京溪司法所将持续通过融入社区、服务社区等实践举措,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实际行动中体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连接,感受来自社区的包容与接纳,增强悔罪改过、回报社会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