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义警加入国家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近日,平安广东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东莞市茶山镇、长安镇分别捧回广东省“一星平安鼎”“平安鼎”,实现市、镇两级获颁“平安鼎”数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的佳绩。
会上,2022—2024年度平安广东建设先进名单同步揭晓。东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东莞启智学校启航分校、厚街镇平安法治办公室3个单位获评先进集体,市委政法委综治督导科(综治专项工作科)科长陈培等6人(其中1人为省邮政管理局推荐)获评先进个人,荣誉矩阵进一步扩容。
“平安鼎”是广东省域平安建设的最高奖项。荣誉背后是对东莞平安建设工作的肯定,也凝结着全市上下的耕耘成果,最终沉淀为千万市民持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茶山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开展调解工作。

长安镇平安守望队加入社区文化墙绘制。
三年第一显实力 东莞平安建设领跑全省
“平安鼎”颁授有其严格标准:省委平安广东建设领导小组对平安建设考评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包括东莞、中山的镇街)且排名在当地前1/3的,颁授“平安鼎”,此后每连续3个年度获评优秀等次的,将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颗星。
自2023年广东首次颁授“平安鼎”以来,东莞连续三年成为获奖“大户”。2023年获颁5个、2024年获颁4个,今年又有茶山、长安两镇登榜。问鼎之路的每一步,都见证着基层治理的精进轨迹。
茶山镇以创新破题,其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荣获“全国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全市率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心彩虹”心理服务品牌,还推出“友商量”小区治理微阵地,营造邻里守望、和谐共治的社区氛围。
长安以体系筑基,建成1个镇级、13个社区级和3个工业园区级综治中心,“视联工程”串起“镇—社区—企业”三级信息系统。同时在工业园区设站、派出所设调解室,把服务延伸至生产生活一线。
放眼全市,东莞早已将平安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全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打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
治理效能最终转化为“发展”与“平安”的双向提升:回望今年上半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7.84亿元,同比增长4.8%,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原始违法犯罪警情数、刑事立案数、交通事故亡人数均同比下降。经济稳步向前的同时,安全底色更加浓厚。

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到辖区内一家工厂开展盗窃防控回访。
综治平台聚合力 一站式破解民生难题
平安建设的成效,需要靠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东莞各级综治中心作为前沿阵地,以“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打破壁垒,让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在这里得到化解。
2020年,许先生在上班期间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八级。此后五年,他与企业因工伤赔偿、工资补偿、社保补缴等问题僵持不下。2024年,许先生找到长安镇综治中心,事情迎来转机:中心随即联合司法、人社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介入。其间,许先生病情加重,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工作组一面安排专人跟进他的医疗问题,一面反复与企业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企业维持与许先生的劳动关系,补缴治疗期间的社保,并为其后续治疗办理休假手续。这起长达五年的纠纷最终得以解决,许先生专程送上锦旗致谢。
如果说长安的案例彰显“攻坚力”,茶山、大岭山的实践则体现“精细化”。
在茶山镇综治中心“容·融家事驿站”,面对李先生与王女士因10岁女儿抚养权产生的离婚纠纷,妇联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组成的调解组采取“背靠背”调解,最终让双方达成共识:李先生尊重女儿选择,主动放弃抚养权,王女士也同意李先生定期探望女儿,这场家事纠纷由此画上句号。
大岭山镇则用“数字赋能”让服务更接地气。在该镇综治中心大门口,“网上‘枫桥’一码直达”的二维码成了群众“求助捷径”。被楼下噪声困扰的王大爷,扫码后几分钟便提交了诉求。“之前总被琐事耽搁,现在路过扫码就搞定了,方便!”这背后,是大岭山通过“一码直达”拓宽诉求渠道的写照,依托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平台构建“群众反映—平台接单—指挥处置—监测评估—流转反馈”闭环,让民生难题实现“码上办、快速办”。

东莞启智学校启航分校老师在开展心理辅导。
全民共治汇暖流 画出平安建设“同心圆”
平安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东莞在组织层面建“骨架”,各村(社区)党组织落实班子成员兼任群团组织负责人制度,统筹协调网格内各群团组织开展纠纷调解、治安巡防、设施维护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市民政局推动各镇街(园区)成立平安建设促进会等组织,让基层共治有了“主心骨”。
群防群治激活“一池春水”。市公安局组建“东莞义警”30.9万人,建成最小应急单元8745个,“让爱回家”义警队、东城女子义警队等品牌深入人心;市委政法委创设“智网人人拍”网格治理小程序,让群众成为基层隐患排查的“移动探头”。
见义勇为的暖流更在莞邑大地涌动。洪水淹没的隧道前,李春久、冯国林等7人接力救援被困司机;清晨的公交车上,司机突发休克,王红英冲上去按压人中,吴惠玲迅速踩住刹车,让满载乘客的公交稳稳停下……近年来,东莞见义勇为人员层出不穷,凝聚起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东莞不断健全常态化保障制度机制,近年来共选树1000余名“见义勇为好市民”,发放奖励金、慰问金、抚恤金共2329.75万元,逐渐凝聚新时代见义勇为事业强大合力。
平安是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是发展最坚实的根基。如今的东莞,正以更实举措、更暖服务,持续打造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社会环境,让平安底色更浓、发展成色更高。

厚街镇综治中心在回应群众诉求。
样本
茶山创新机制打造基层善治格局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千年古邑、食品名镇,地处东江支流寒溪河畔的东莞茶山镇,荣获2025年广东省“一星平安鼎”。这座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镇,守护着超30万人口的平安,自2014年起连续10年获评平安东莞建设工作优秀镇。
茶山的守护经验在于一套矛盾纠纷化解特色机制——通过将服务点设在居民家门口、工厂门口,实现矛盾纠纷就近受理、及时办理。同时对矛盾溯源,解决困扰百姓心头的烦心事,将平安刻入小镇生活的每一寸肌理。
平安微阵地化解居民烦心事
在茶山镇某小区,李先生与一批业主因为拖欠物业费被物业公司提起诉讼。矛盾来源于小区的房屋质量问题,李先生向茶山法庭的调解员倾诉:“我不是故意不交,但我的精装房有很多问题,开发商迟迟不弄好,我也没办法。”
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茶山法庭联合平安法治、司法等部门组成一支调解队伍,与业主、物业公司、开发商进行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一番努力,开发商及时整改了房屋的质量问题,业主们补缴了之前拖欠的物业费用,物业公司也决定撤回对业主的起诉。
这个案例是茶山镇以“幸福小区”治理中心,长效化解小区纠纷的生动体现。2024年4月,茶山镇创新建立“幸福小区”诉源治理中心,以中心为面,试点建立纳帕溪谷“友商量”小区治理微阵地,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茶山法庭庭长徐舒音表示,将司法力量送到一线,不仅有利于厘清纠纷关系,还能向居民及时普及法律,避免损失。
以小区为起点向全镇延伸,茶山今年5月在综治中心成立“容·融家事驿站”,组建由法官、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调解力量为群众解决“家务事”,对涉及家暴、抚养权争夺、财产分割等案件优先受理,为妇女儿童当事人提供精神关爱,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临时庇护等帮扶服务。驿站建立不到3个月,受理并化解各类家事矛盾纠纷99起。
解纷全机制织就劳资和谐网
不久前,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听到某租客反映,其所在的企业还没发工资。他将线索及时汇报给辖区劳动监察员,执法人员立即到企业走访,发现企业因为财务人员休假没有按时发放工资。
执法人员立即开展“微宣传”,指导企业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劳动者权益边界,警示劳动争议风险。
该案例是茶山镇创新劳资纠纷“前哨后盾”防控模式的体现。“前哨”扎根基层,茶山在企业密集的村设立劳动监察联系点,将企业服务和劳动监察窗口前移。“后盾”协同发力,通过建立劳动争议协同处置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行动同步。今年以来,茶山镇辖区劳资纠纷整体数量下降了16.29%,劳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以一个个治理微阵地,服务小驿站,茶山不断健全平安的守护机制,解决百姓心头的烦忧,营造基层善治的大格局。
长安探索“特大镇域”治理新路径
把治理末梢变成服务前哨
东莞长安,常住人口超80万、管理人口超百万、外来人口占比九成;GDP破千亿,以约占全市3.3%的土地承载了约占全市10%的人口和市场主体。
面对体量大、范围广、事项新、风险点多、燃点低的治理场景,长安把末梢都变成前哨,在人流穿梭的街巷、厂房与社区里,织就一张细密、灵敏而温暖的平安网。
工业园区有了“解忧站”
走进长安镇综治中心,巨型电子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这里整合了公安、司法、信访等12个部门资源,打造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通过在工业园区设站、派出所设调解室等方式,服务进一步延伸至生产生活一线。”长安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邓键光介绍,在过去几年间,长安通过“一把手工程”、两个体系、三级阵地、四支队伍,构建起立体化治理网络。目前,全镇已建成1个镇级、13个社区级和3个工业园区级综治中心,并依托“视联工程”实现“镇—社区—企业”三级信息系统联动。
工业园区综治站是长安镇的创新举措。振安科技园作为外向型经济核心载体,入驻企业41家,员工约12500人。2023年5月,园区综治中心升级为“长安镇综治中心振安科技园工作站”,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
“员工投诉能协调的当天解决,不能解决的立即上报,确保‘矛盾不过夜’。”长安镇振安科技园负责人表示。
网格化管理成为长安治理的“神经末梢”。全镇划分111个基础网格,配备700余名网格员。专业调解力量也不断壮大,设立67个调解组织,组建200多人的专业调解队伍,培育出“老韩调解室”“琳姐姐工作室”等品牌。
街头巷尾布起“流动哨”
每到傍晚,长安街头就会出现一群身穿蓝色马甲、手持电筒的巡逻者——这是由6087名“平安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涵盖守望队、护学队等多个专业组别。2024年,他们开展“守望夜巡”721场,发现并现场处理隐患信息1000余条。
“东莞义警”是另一支重要力量。这支2.6万人的队伍包括保安员、物业人员、商铺店主等,已组建336支“先莞队”最小应急单元。他们一同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全面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长安镇还不断加强平安文化建设,通过体验式宣传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目前已培育“平安企业”350家,建设“平安出租屋”3959栋,覆盖租客约20万人;吸纳万达广场、铂尔曼酒店等大型商家入驻,覆盖多个行业,年均服务消费者超50万人次。
“平安建设永远在路上。”长安镇党委副书记叶绍强表示,接下来,长安将围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平安建设及社会治安防控管理三大方面推出系列举措,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书写镇域平安建设新篇章。
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以更优检察履职守护更实平安建设
作为普通刑事犯罪检察部门,东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统筹办理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侵犯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案件,以高质效履职筑牢社会安全的法治底线。
为深度融入平安东莞建设,第一检察部在依法精准治罪、强化法律监督的基础上,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贯穿办案全过程,并积极探索治罪与治理并重的社会防控体系,实现司法效能提升,推动平安建设向源头延伸。
平安无“小事”,延伸职能协同治理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离不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去三年,第一检察部办理各类刑事案件1200余件,起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140余人,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此前,一起“老夫少妻”网络诽谤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第一检察部提前介入,及时引导侦查机关固定关键证据,并指导基层检察院精准认定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依法提起公诉。
最终,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定罪量刑意见,判处造谣者有期徒刑一年。该案成功入选“两高一部”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既回应了被害人诉求和社会关切,也为网络暴力治理提供了示范。
“办案就是办‘人生’。”第一检察部主任佘小松说,长期以来,团队坚持案件审查与矛盾调处同步推进,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公正司法与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同频共振。
在一宗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二审上诉案中,玩具厂老板张某虽有偿付意愿,但因时隔多年、涉及人数较多且难以联系,实际还款陷入了“想赔却赔不了”的困境。
这笔不足12万元的欠薪,是22名工人的“血汗钱”。受理案件后,第一检察部仔细核查劳动者身份和待支付的薪资款项,并协调市公证处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发放。
领取通知发出后没多久,分散各地的工人们便陆续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欠薪老板也顺利履行承诺,得以从宽处理,本已破裂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有效修复。
“治罪+治理”,守护万家安宁
平安建设既要惩治已有犯罪,更要防范潜在风险,向前构建防控体系、向后堵塞管理漏洞。
第一检察部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对醉驾、盗窃等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安全感提升影响大的突出犯罪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努力实现刑事发案立案数和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数“双降”。
去年起,东莞重点推进盗窃犯罪治理。在治罪方面,第一检察部健全完善行刑梯次处遇体系,对轻微案件谨慎处理、对突出案件从严惩处,并协调公安机关明确多次小额盗窃、盗窃未遂等情形的认定与处理标准,统一执法司法尺度,有效发挥刑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功能。
“依据‘沿着犯罪产生链,构建犯罪治理链’的思路,我们找准盗窃多发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对重点人群、环节和场所的监管,做实源头治理。”佘小松介绍。
在深入调研盗窃多发原因和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团队积极推动全市专项治理方案出台,促成盗窃犯罪治理纳入东莞市2025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依靠党委协调督促公安、市监、城管、人社、民政等部门加强履职监管。
其中,在容易成为“帮凶”的二手渠道回收环节,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建立健全行业准入、备案登记、联合执法等制度,并会同公安机关对二手交易店铺开展实地抽查,有力切断盗窃犯罪销赃通道。
目前,第一检察部正推动治理范围拓宽至其他突出犯罪领域。佘小松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强化数据赋能精准治理,积极参与构建‘打防管控建’一体推进的治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继续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样本
东莞启航学校:
破解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
在东莞,东莞启智学校启航分校(下称“启航学校”)是个“特殊存在”:高耸的围墙、严格的安检,警师配比达1:1。这里收纳的,多是因盗窃、诈骗、打架斗殴等严重不良行为徘徊在违法边缘的学生。
自2020年7月启用以来,这所全省首家、全国首批专门教育学校,首创“警师共育”模式,配套“五阶成长”课程与“四维协同”体系,累计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超2000名,95%结业生未再违法。如今,这所学校正为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输送东莞实践经验。
用“刚性守护”托起“柔性成长”
16岁的小宇(化名)因多次盗窃入校时,满身文身,说话带着“社会气”,还常用拳头砸墙发泄对家庭的不满。老师们察觉,他的愤怒背后源于孤独和缺爱。经过耐心陪伴疏导,小宇逐渐敞开心扉,开始在课堂上展示自己。
“这些孩子虽然犯了错,却也是受害者。”校长魏佳煜说。诱发严重不良行为的原因往往与青春期特点交织在一起,其中亲情缺失、教育错位、亲子沟通不畅尤为突出。“让孩子感到温暖、关心、理解,是矫治教育的第一步。”
仅靠温情还不够。过去,未成年人违法多次被抓却难追责,“抓了放、放了再犯”的怪圈一度让社会和家庭无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启航学校探索出“警师共育”模式:公安干警介入日常教育,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教师则进行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塑造,传递教育温度。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五阶成长”模式,开发5大课程群20门校本课程,分阶段引导学生完成从学识守纪、懂法润心、明德感恩到素质拓展、赋能培技的转化。
“每个孩子都是一根‘湿了水的火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烘干,让他们重新燃烧。”魏佳煜说,学校的职责是提供“双重保护”:既防止孩子的行为进一步恶化,更要帮助他们修复亲情、找到人生价值。
让“修复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不是老师和民警连夜找我,我可能真的就没了。”20岁的小杨(化名)想起一年前的那次轻生,仍心有余悸。2021年从启航学校结业后,他因生活遇挫欲轻生,最后一刻给学校跟踪老师发消息:“谢谢您对我好,我走了。”
这条信息触发了学校“四维协同”的守护机制。按照“校政家社”协同体系,每个结业生都有老师负责跟踪,每周固定联系了解“人在哪、跟谁在一起、在做什么”。那晚,跟踪老师反复拨打小杨电话,同步联系当地警方,最终在天台找到情绪崩溃的他。
这种“离校不离心”的护航,是95%结业生“不跑偏”的重要保障。在校期间,“四维协同”已融入多个环节:学校与检察院、公安机关合作开展“法治课堂”,帮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每月举办“家长讲堂”,指导父母学会与孩子沟通;联动多家企业建立实训合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每个孩子离开时,能成为合法公民,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魏佳煜说。
厚街镇平安法治办:
托举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中枢”
“问题反映到综治中心,第二天路口就通了!”一次看似寻常的办事经历,让厚街镇的陈女士不禁称赞。她长期被新兴路路口的“红灯堵点”困扰,没想到向综治中心随口一提,交警连夜安装了“红灯可右转”的提示牌,困扰多日的堵点一夜“退烧”。
在厚街,“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正成为群众共识。作为“中国会展名镇”,这里每年吸引大量客商与流动人口,社情民意错综复杂。如何把一桩桩琐碎民生事转化为治理大命题?答案,就在这座占地108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下称“中心”)里。它是厚街基层社会治理的“总调度台”,更是厚街镇平安法治办公室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从“心结”到“心通”
“这回,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在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里,59岁的王云(化名)签下补偿协议书,长舒一口气。
这位来自湖南的务工妇女,2021年在工厂意外受伤,因超过工龄限制迟迟无法认定工伤,案件一度搁置。直到她来到厚街镇综治中心,在“首问责任制”下,很快有了专人负责。法官划清劳务关系与工伤认定的法律边界,人社部门查出企业用工漏洞,派出所协调补偿金额,湖南商会用乡音打开心结。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方案,张女士顺利拿到了应有的补偿。
“群众来时,心里大多是拧着劲。”厚街镇平安法治办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这扇门,装得下法律,也容得下温情,要让来访者从内心感受到公平与尊重。”
厚街镇平安法治办还推进“1+2+3”非警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1个调处分拨平台、2个流转办公室、3个专班实体运作,实现了“3分钟受理、10分钟流转、5日内办结、特事即响应”的高效闭环。
从“灭火”到“防火”
综治中心不止“坐等来访”,也主动下沉。
在第51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现场,几名身着制服的法官坐在桌前,现场解答消费纠纷、劳动维权等问题,普法宣传手册成了展会“热品”。
这是中心“走出去”的缩影。在全镇总人口达81.2万的城市化样本中,流动人口就占了65.8万。面对庞大的人口流动和商贸密度,厚街镇平安法治办如何打通“治理经络”?
答案之一,仍在“人”的链接上。河南信阳、湖南郴州等异地商会用乡音助力化解乡籍纠纷。1200名网格员前端穿梭在大街小巷,排查邻里矛盾、租客纠纷、厂区隐患,300名调解员中端“把脉问诊”,综治中心则后端统筹“攻坚”,实现矛盾纠纷闭环处置。与此同时,外卖员、快递小哥组成的“厚蜂”志愿队,随时报告突发事件、提供线索。“东莞义警”队伍、“心语轩”心理咨询室等创新项目不断深化,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除了“人”的触达,更有“数”的支撑。在厚街镇城市指挥中心,17个部门数据实时联动,2.6万栋出租屋、60个物业小区、642个分租园区尽收眼底,再叠加1.6万路监控视频,实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
与此同时,法治宣讲、心理服务、平安文化宣传等多维度支撑,释放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共建共治的合力。厚街镇平安法治办在托举民生底盘的同时,也稳稳厚植着这座会展名镇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