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抓手,认真谋划部署推动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形成新格局。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汕头取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马上在全国首创华侨房地产权益保护立法,把落实侨房政策、保护侨胞权益推上了法治化轨道;汕头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涉侨审判专业合议庭,7个基层法院相继设立涉侨审判合议庭或专门审判团队;汕头检察机关持续提升为侨服务质效,办理的一宗涉侨文物公益诉讼案件被写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切实把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提升,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西北各城市首位……
回顾足迹,这些闪光的亮点令人振奋。记者近日从汕头市司法局了解到,汕头市将涉外法治建设与侨乡优势紧密结合,以一系列“组合拳”一体推进涉外涉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和法治人才培养,积极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持续发力促进涉外涉侨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成果,推动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
成立汕头市涉侨法律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大局
涉外涉侨立法取得新成效
“2020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在守护侨益、弘扬文化、构建平台、发展经济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系统性的立法实践,为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切实把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力助推汕头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汕头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直以来,汕头市注重把立法权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先后出台华侨房地产权益保护、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潮汕菜、华侨试验区、跨境电商、数字经济、潮汕传统民居保护等涉外涉侨特区法规,有效发挥立法保障引领作用,同时严把涉侨行政决策法律审查关,令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汕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将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有序推动涉外涉侨法治工作走深走实;连续两年围绕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外经贸企业、与有关单位进行座谈交流等形式,形成工作建议推动各地各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汕头市司法局专门成立涉外法治工作科,进一步增强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统筹协调力度——近年来,汕头市建立健全党领导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加快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以高质量涉外涉侨法治建设保障汕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弘扬“侨”文化方面,汕头市率先完成潮剧和潮汕菜特色品牌立法,首开国内文化领域和省内市与市之间就同一门类且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先河;在构建“侨”平台方面,华侨试验区建成“数智U服务平台”“侨惠宝”等平台,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并设立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服务全省乃至全国侨乡城市,通联海外华校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侨”经济方面,打造玩具跨境供应链数字平台“霄鸟云”链接全球168个国家,实现企业从建站、选品、引流、物流到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吸引入驻玩具制造企业5万多家,促成订单金额超900亿元。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已连续三年在汕头成功举办,吸引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海外侨领侨胞和侨团组织参加大会,进一步深化了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经贸交流合作。
汕头市律协与6个侨团组织签署法律服务框架协议
完善依法治理
涉侨法律服务呈现新气象
记者获悉,汕头市司法部门持续深化涉侨公共法律服务,成立了涉侨法律服务专班,组建涉侨律师服务团、涉侨公证服务人才库、涉侨人民调解专家库、涉侨法律援助志愿队等服务团队,并在全市98家律师事务所分别设立涉侨工作联络员。2023年挂牌成立的“汕头市涉侨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涉侨法律服务和涉侨公证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值班为来访侨胞侨眷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该中心自2023年工作开展以来,共办理各类涉外涉侨法律服务事项11282件,其中律师服务1113件、公证业务10109件(其中海外视频公证9件);共办理涉外涉侨纠纷调解案件44件,其中调解成功20件,接受调解咨询22件。
2022年末,汕头市司法局在汕头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金平区司法局小公园司法所和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等3个单位分别挂牌设立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埠区侨房侨产和侨乡侨眷等几个方面,多维度打通各类涉侨矛盾纠纷维权渠道,推进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其中,小公园司法所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自成立以后,先后成功化解加拿大籍许先生、香港籍刘先生、香港籍刘女士和香港籍蔡先生等4宗涉侨房争议及邻里关系的纠纷,在全市率先积累了涉侨纠纷的成功实践。
同时,汕头市各区(县)已设立9个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将涉侨胞、侨属纠纷列入“诉调对接”机制调解范围。该机制建立以来,全市共化解“诉调对接”案件962件,其中司法确认473件。“如东湖社区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帮助新加坡侨胞林某协调化解了一宗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涉侨土地问题纠纷,这成为汕头市又一成功的典型案例。”工作人员介绍说。
小公园片区侨房集聚,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倾听民声、解决诉求,汕头市司法部门在小公园街道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站,制定出台纠纷调处工作指引,加强行政复议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裁决的衔接联动工作,积极建立行政调解先行、人民调解参与、司法调解介入的涉侨行政争议大调解格局。同时,在受理审查期间创新推行“首、听、析、核、释、纠、引”七步调解法,提升了涉侨行政争议的化解效率。金平区还用心做好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创新运用无人机拍摄手段对小公园开埠区内部分失联私产、侨产房屋及危险房屋的现状开展保全证据公证,至今已完成房屋保全证据公证共50余套。
记者了解到,经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汕头市在保护侨胞侨眷合法权益中产生了不少优秀案例。如汕头市律师代理的涉港借贷纠纷案、香港居民在汕房产被占用案都获得很好的效果;汕头公证处办理的港籍人士女儿出生资料公证,让孩子得以在香港顺利入户,办理的加拿大籍侨胞死亡资料公证,使老人得以回加拿大安葬等。
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团进驻潮商大会
聚焦公平正义
涉外执法司法迈出新步伐
为了以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汕头市中院出台《关于服务保障汕头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系统推进涉侨审判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涉侨审判”司法品牌。在全省率先设立涉侨审判专业合议庭,7个基层法院相继设立涉侨审判合议庭或专门审判团队。2021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一、二审跨境民商事案件1159件,其中涉侨民商事案件640件,约30%的案件通过调解、撤诉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依法维护了广大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的合法权益,为汕头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增添司法亮色。
在打造涉侨司法品牌方面,汕头市法院发布中英葡三语版《涉外涉侨民商事案件诉讼指南》、涉侨审判白皮书(2021-2024)及典型案例,启用涉侨权益司法保护中心;在华侨试验区、市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等涉侨单位挂牌设立“涉侨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另外,汕头市检察院和汕头市侨联联合成立“检侨工作联络站”,通过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持续提升为侨服务质效。“汕头市检察院围绕福成批局旧址等涉侨文物保护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2022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办理涉侨公益诉讼案件25件,其中一宗涉侨文物公益诉讼案件写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发出检察建议24件、磋商函1件,让侨批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人员介绍说。
汕头市检察院开展涉侨文物保护工作
涉外执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近年来汕头市聚焦育才强基,涉外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相继组建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涉侨人民调解专家库、涉侨公证人才库等,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在强化涉外涉港澳审判队伍方面,目前全市法院涉外涉侨审判队伍共计有105人,其中员额法官43人,队伍平均年龄37岁,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0人,这全面提升了涉外涉侨审判队伍的综合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