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百载商埠。汕头,这座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特区城市,正在法治的浸润下焕发新的生机。
汕头坚持将法治建设与侨乡优势紧密结合,推动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让法治底色更亮幸福成色更足,让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特区建设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侨为桥,循法而行。五年来,从侨批馆里演绎的“依法治批”故事,到创新组建汕潮揭“一带一路”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团,再到形成“潮人潮语说法治”品牌矩阵,汕头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立法护侨、司法为侨、普法暖侨的法治实践录,一体推进涉外涉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和法治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以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汕头市涉侨法律服务中心揭牌成立。
良法善治
完善涉侨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一域,则一域治;立善法于侨乡,则侨心聚。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一份1949年颁布的《汕头侨批业管理暂行办法》,见证了这座城市法治传统的源远流长。这份由原汕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开创了依法治批的先河,奠定了汕头以法治守护侨胞权益的坚实基础。
七十六载薪火相传,这份文件仍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汕头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设区的市立法权,构建起覆盖文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涉侨法规体系,为全国侨乡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五年来,在已出台华侨房地产权益保护、小公园开埠区保护特区法规的基础上,汕头相继制定潮剧保护传承、潮汕菜特色品牌促进、华侨试验区、跨境电商促进、数字经济促进、潮汕传统民居保护等涉外涉侨法规,为侨乡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梳理来看,新时代的汕头涉侨立法工作,呈现出从单一权益保护到全方位服务的发展趋势,既考虑特区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兼顾地方特色,着力解决侨胞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弘扬“侨”文化方面,汕头率先完成潮剧保护传承和潮汕菜特色品牌促进立法,首开国内文化领域和省内市与市之间就同一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先河,让海内外潮人记住乡愁、留住乡味。
在构建“侨”平台方面,汕头出台华侨试验区条例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建成“数智U服务平台”“侨惠宝”等平台,设立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和华侨之家,让侨胞投资兴业一路畅通。
在发展“侨”经济方面,汕头出台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鼓励华侨华人共同参与汕头跨境电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条例推动汕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跻身全省前三,玩具跨境供应链数字平台“霄鸟云”吸引超5万家企业入驻,链接全球168个国家,促成订单超900亿元。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实施以来,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成为汇聚全球侨智的重要窗口。
在服务“侨”项目方面,汕头政府法律顾问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小公园顺昌街区改造、侯祥麟故居(镇园)、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等项目,通过精准法律审查破解土地产权不清、权利人权益不明等难题,有力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从侨批权益保护到全方位法治保障,汕头始终坚持以法治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这份跨越时空的法治传承,不仅见证了特区立法工作的创新发展,更彰显了汕头坚持依法治市,以法治保障侨胞权益的不变追求,擦亮侨乡温暖底色。

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观摩“侨批里的法治生活”图片展
司法为民
织密涉侨法治服务网
“没想到困扰我二十年的心病,在家乡的法治平台上得到了解决!”新加坡侨胞林老先生的一声道谢,道出了千万侨胞的心声。这宗历时20年的土地纠纷在东湖社区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的努力下圆满化解,成为汕头基层法治护侨的生动实践。
一声感谢,一封家书,表达的是侨胞心声,彰显的是司法温度。
从个案化解到体系构建,汕头正在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涉侨法治服务网。在市级层面统筹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助力基层法治建设,推出十四条具体举措;成立汕头市涉侨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服务事项超1.1万件;在全市设立3个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和9个调解工作室,全市建立并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化解案件962件。
法治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纠纷化解,更在于便捷服务。“潮汕家园”小程序上的法律服务专区,让侨胞实现“指尖问法”;汕头市司法局与市贸促会联合推出的十项举措,为商事活动注入法治动能;汕头律师积极参与“法融两岸·护航同胞”等各类交流研讨活动,用专业服务搭建两岸连心桥。这些创新举措,让法治服务突破时空界限,真正走进侨胞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便捷服务是法治的骨架,那么文化浸润就是法治的灵魂。“嘿哟!高空抛物要担责,法治精神要记住……”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首部民法典主题潮语小品《民法典你我他》声声入耳,引发游客驻足。当地将法律知识改编成潮剧、潮乐等,通过“非遗+普法”模式,让海内外游客在“最炫潮汕风”中接受法治熏陶。
这是汕头创新形式、激活普法新动能的生动注脚。汕头创新“潮人潮语说法治”品牌矩阵,“潮剧+法治”下基层、“法润鮀城·非遗传承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平安(侨)批书写等特色活动,推动法治惠民,让普法宣传既有“潮味”更有“人情味”,共形成109个普法项目。连续举办三季的“时光家书·侨批里的法治生活”法治故事分享会,挖掘解读侨批中的法治元素,将法治宣传与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激发侨胞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从文化熏陶到专业护航,汕头的法治服务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会展+涉外法治”让专业律师走进“两大盛会”、服博会、玩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现场,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组建的汕潮揭“一带一路”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团,推动汕头市律协对接东南亚六大侨团;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汕头分中心的成立更添法治新动能。

汕头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团进驻“两大盛会”现场。
凝聚侨力
最大限度满足侨胞司法需求
法治的尊严在于执行,司法的温度在于为民。汕头立足侨情民意,坚持能动执法司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侨胞侨眷的执法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位侨胞的回家路。
优化服务,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汕头市公安局在华侨试验区、汕大、广以分别设立3个外籍人才服务站,为华侨华人和外籍人才提供出入境咨询等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
专业审判,打造涉侨司法品牌。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设立涉侨审判专业合议庭,创新推出中英葡三语版《涉外涉侨民商事案件诉讼指南》。此外,牵头建立的粤东四市涉侨权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打破了地域界限,构建起跨区域的司法保护网。
从审判庭到检察室,法治的力量不断延伸。汕头市检察院联合市侨联成立“检侨工作联络站”,成为守护侨胞权益的前哨站。围绕福成批局旧址等涉侨文物保护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其中一宗涉侨文物公益诉讼案件写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让侨批文化在法治的守护下焕发新的生机。
今日的汕头,法治已成为特区最鲜明的底色,成为连接四海侨胞最深情的纽带。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汕头高质量的涉侨法治建设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法治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的路径,为全国侨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美好蓝图
以法治之力写好“侨”的文章
面向未来,汕头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涉外涉侨法治建设新篇章,深入贯彻落实《支持汕头发挥侨乡优势 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法治之力谱写新时代“侨”的文章。
汕头将进一步突出统筹协调,健全党领导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突出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按照三年立法规划以及年度立法计划安排,加强华侨权益保障、华侨华人投资促进等涉外涉侨领域的立法研究和探索,提升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以高质量立法保障侨权侨益。
在提升服务能级,建设法治服务新平台方面,汕头将进一步突出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涉侨法律服务中心平台作用,精准开展涉外涉侨法律法规宣传。更好统筹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办好“以法慧企,粤行粤稳”涉外法律服务汕头专场和全市商务法律服务月等各类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涉外法律服务。
在强化司法保障,打造权益保护新标杆方面,汕头将进一步提升涉外审判能力,依法行使涉外司法管辖权,深入实施审判精品战略,积极扩大涉外审判的影响力。持续做好涉侨文物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保护华侨乡愁载体,让法治力量守护侨胞的文化记忆。
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汕头将进一步突出人才建设。持续加强涉外审判、律师人才建设,支持汕头大学法学院加强涉外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队伍。
回望来处芳华,行向辽阔远方。在新的赶考路上,汕头将继续以法治护航发展,以法治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汕头实践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奋进故事
培育涉外法治“智囊团”
在汕头大学法学院,一支年轻的参赛团队刚在“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并在国际赛场上与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同场竞技,取得最佳综合书状奖。
今年已是该校法学院第14年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的中国赛区赛事。继2022年摘得全国总冠军的桂冠后,这已经是该校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一等奖与国际赛资格,成绩斐然。
这支队伍的成长,正是汕头市培育涉外法治人才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汕头各法律实务部门强化担当、多措并举,进一步发挥涉外涉侨法治人才的积极作用。
2023年,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正式组建,首批17名涵盖多个法律领域的专家入库。这个专家库不仅汇聚了本地优秀法律人才,还特邀省涉外人才专家库的三位专家通过专题研讨、辅导授课等多种形式,为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后,《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人才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仅如此,汕头还通过强化涉外涉侨实务人才建设,打造专业人才梯队。在法院系统,一支105人的涉外涉侨审判队伍正在快速成长,其中员额法官43人,队伍平均年龄37岁,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0人,全面提升了涉外涉侨审判队伍的综合履职能力。
与此同时,汕头还成立了由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12名专业人士组成的涉侨人民调解专家库。更令人欣喜的是,侨界代表正积极融入汕头法治实践。目前,全市有4名涉侨人士被选为市级人民监督员,选任产生19名涉侨人民陪审员。
从建立专家智库到培育实务人才,从创新培养模式到搭建实践平台,汕头正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市已有20名律师入选省律师协会涉外律师新锐人才库。
数字的背后,是汕头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探索。如今,在涉外庭审现场、在国际法律论坛、在涉侨纠纷调解一线,处处可见汕头培养的涉外法治人才活跃的身影。他们正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架起连接侨乡与世界的法治桥梁,为汕头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