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区市民通过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学习应急急救知识。
鱼林村村民齐齐参与制作蚝油。
兴业社区通过设置志愿服务岗、小区议事厅、打造社区邻里节等多项服务活动,建设和谐邻里,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图为居民们在议事厅内议事。
社区是社会治理工作最基础的单元、最末梢的神经。人民群众评价好不好,是衡量社区工作最关键的指标。打造人人受益的服务型社区,需要多方参与凝聚发展合力,迈向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道路。
由中共珠海市委政法委员会、南方日报社主办,南方日报社驻珠海市办事处承办的“联动融合协同治理——珠海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培育行动”入围项目正进行一线走访。无论是整合多元力量的“平安微网格”、打造红星村和谐邻里关系的“包容型社区”,还是联动专业力量“普及急救知识”等项目,都展现出珠海在社区治理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一个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贡献的精细化基层治理体系正逐渐形成。
项目1
香洲区应急急救宣教项目:
普及急救知识守护“生命之花”
“面对突发病情,如果现场目击者懂急救、敢急救,把握好‘黄金4分钟’,完全有可能抢救回伤病者的生命。普及应急急救知识,就是给生命多一线希望。”10月21日,在珠海市工伤预防大讲堂的心肺复苏培训开始前,香洲区人民医院医生韦玉文语重心长地说。
事实上,2017年至今,珠海传统美德促进会正持续开展“普及应急急救,为生命保驾护航”培训宣教项目。去年,该协会与香洲区卫生健康管理局、香洲区人民医院共建珠海时迅医学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医护群体和普通民众推广规范的急救技能。韦玉文就是培训中心现有的12名导师之一。
3年来,200多场讲座与实操课在珠海举行,直接培训约2万人次。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行业、进家庭,惠及千家万户。
宣教急救知识提升公众救援水平
“今天在座有这么多年轻人,了解过急救培训的请举下手。”韦玉文提议。全场寂静,七八只手零星举起。
“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再举下手。”又有几只手默默缩了回去。
这一幕对韦玉文而言并不陌生,而现实远比这更加残酷。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不少心肌梗死者在医院外发病时,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而无法施救。
普及应急急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普遍的知识盲区。
2017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珠海传统美德促进会会长郑忆兰将目光聚焦于此。“那时我的母亲临近七十大寿,我打算考养老护工,其中就包括学心肺复苏,这才知道心肺复苏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郑忆兰回忆,当时她将身边朋友问了个遍,却发现大部分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经过一番了解,郑忆兰发现,珠海在应急急救普及上还比较欠缺。“珠海当时常住人口有160多万人,如果仅凭政府或红十字会的力量,什么时候才能普及得过来?”她意识到,相关普及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进来。
同年6月,郑忆兰带领团队赴日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对防灾救急尤为重视。这趟日本之行,让郑忆兰印象颇深。“在日本,司机考取驾照前必须先接受心肺复苏和AED急救培训,这样才能在发生意外的第一时间抢救生命。防灾馆每天都排了课供市民预约,普通民众更是从小学习应急急救常识、培养急救能力。”
尽管国情不同,郑忆兰还是希望,普及心肺复苏、AED急救等举措能在国内得到推广。回国后,她很快行动了起来。
专业讲师团构筑常态化培训体系
普及应急急救的第一步,是拥有专业的培训导师队伍。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珠海传统美德促进会邀请了各大医院心胸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烧伤科、急诊科的主任医生及公安民警组成讲师团,于2017年11月进行了首场公益教学。
在文园中学,120名学子分成4个组轮流受训,每组30人,每人对应一个实操人形模具,现场跟着讲师按压,学习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方法。现场,学生们还学习了海姆立克实操、外伤包扎动脉止血,以及120急救电话如何正确拨打才最有效,碰到火灾时该如何进行急救等知识。
此后,针对不同行业对象,郑忆兰团队逐步开发出不同的应急救护培训内容:对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紧急情况下如何帮扶社区内老人、小孩;对场所内工作人员,培训如何在发生拥堵、踩踏等突发事件时迅速正确做出应急救援反应,减少伤亡;对小区物业保安,培训遇到小区住户晕倒、心梗等突发情况发生时,该如何急救和自我保护。
去年底,珠海时迅医学技能培训中心成立。目前,该中心12名培训导师均取得权威心脏协会颁发的急救证书,面向社会常年开设医护急救培训。
“宣传应急救援知识不是单纯为了应急而应急,而是把真真实实的人在困境中的根本需求考虑进去。”在郑忆兰看来,传授急救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施救的意识与勇气。
除了医疗急救,项目探索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城市消防、森林防火、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成为地方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有益补充。
项目2
金湾区红星村农村社会工作项目:
多元共建重塑社区治理新风貌
外来务工人员、本地村民以及代耕农群体,互相之间身份角色不同,生活习性迥异,共同生活在小小的村落却甚少往来。作为社会治理最基层的单位,农村如何探索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红星村,这个难题已经有了答案。
展示厨艺分享美食,逢年过节,社区厨房总是最热闹的地方;每月一次的公益环境卫生日,各家各户自觉参与;公共空间如何打造,总有热心人出谋划策,在不同的意见中找寻最佳方案,形成公共议事的默契……不同身份的人群,在共同的生活空间下,建立起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些变化源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称“绿耕”)社工们的进驻。驻村的社工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参与式改造、文化保育等方式,不断扩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一个多元主体共建的包容型社区正悄然形成。
“同工同劳”构建伙伴型人际关系
2015年,刚刚来到红星村的时候,绿耕社工感觉到村子里并不十分热闹,居住在这里的人来往较少。除了本村600多人外,还有约3000名外地到此工厂打工的务工人员,并且还有少数代耕农,“不同群体融合在一起,但实际他们的生活方式迥异、交集甚少。”
“同吃同住同劳动”是绿耕社工帮助当地居民“破冰”的第一步。“一起去劳动、干活建立伙伴关系,以此为切入口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逻辑,增加相互信任。”绿耕社工张怡表示,共有三四位全职社工进驻村里,租住在民房中,用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方式融入这个村子。
如何吸引众人前来参与?绿耕社工们把眼光聚焦在公共空间的打造上。社区厨房是他们打造的第一个项目。“美食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如果能把人都聚集起来,从营造氛围开始,有利于打开社区营造的新局面。”张怡表示。
为此,绿耕团队租用了一处村内闲置的民房,并把这里打造成公共厨房。一到节假日,周边居民可以大展身手、品尝美食、交流厨艺经验。通过这些互动,村民对社工逐渐建立起信任感。
“2015年到2018年,是最初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社工团队慢慢得到认同。同时,项目也逐步扩大了居民的参与面。”张怡介绍,在2017年,绿耕还对原来村里的粮仓进行了改造,将其变为村民活动空间。“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打造,从客观上促进了其在心理上参与公关事务的意愿,也为下一步社区营造埋下伏笔。”
群策群力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对于绿耕社工和众多村民而言,2018年的地堂改造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项目启动伊始,村干部、村民、施工方等多元主体的意见都被纳入到讨论范围。
不同角色身份的村民带着不同主题去讨论,讨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延伸,不少抱着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也参与进来,共同为做好一件事献出一份力。如:熟悉建筑的村民达人,带头讨论施工方案;本外地村民自愿以投工投劳的方式,为地塘建设花坛与石桌石椅;青少年群体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提供服务保障……
此后,更多自发性、组织性的活动开始在村民当中活跃起来。其中,做过木工、会写书法的“兴趣达人”良叔,就是村里的“明星代表”。如今,他利用自身所长义务为村里写对联、打造木柜,甚至走上讲台成为社区讲师,满满的成就感让他更乐意投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
如今,绿耕社工的角色也逐渐从直接服务者到“退居二线”,聚焦协助村民自组织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协商中。今年,从红星村走出的这群热心人还拓展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建立起鱼林公益活动队。公共服务的活动正以红星村为中心,辐射到榄坑村、卫国村等周边区域。
项目3
香洲区兴业社区平安微网格项目:
精细化管理零距离服务社区
一副副红灿灿的对联挂满墙面,遒劲有力的毛笔饱蘸墨汁,辉洒出浓浓的祝福。兴业社区小有名气的“兴翰书法社”成员们即兴挥毫,为居民送上佳作。这是今年初,兴业社区2020年度首场邻里节的一幕。
才艺展示、邻里共聚、公益义卖、喜迎佳节,兴业社区邻里节如今已成为香洲区翠香街道一张“名片”。
而社区邻里节的打造,正是该社区“邻里共建模块”的一项主要内容。去年起,翠香街道兴业社区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创新在试点小区内搭建物业从业人员和业主代表为主要工作人员的“微网格”队伍。该种“微网格”模式设置有平安驿站、邻里共建两大模块工作,通过设置志愿服务岗、小区议事厅、打造社区邻里节等多项服务活动,不断扩充网格员队伍,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谐邻里,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
老旧小区探索网格管理新模式
摊开珠海地图,翠香街道兴业社区坐落在珠海主城区新老香洲交界处。1.12平方公里的小小辖区,有总人口约18000人,有30个住宅小区共164栋楼,还有企事业单位156家,商铺560多家。
“兴业社区是以住宅功能为主的老社区,在辖区30个物业小区中,八成为20年前建设的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物业管理水平有限,物业与居民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珠海市北田社工服务社社工傅超介绍。基于社区矛盾主要集中在小区,物业问题为矛盾焦点,物业能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19年,兴业社区党委决定以物业小区为基础单位,以“微网格”试点建设的形式开展工作、化解矛盾。傅超便是负责该社区项目的社工之一。
走访、调研、数据录入,项目社工对辖区内23个物业小区进行了了解,收集了大量一手信息,最终确认了5个物业小区作为平安“微网格”试点,启动兴业社区平安友善社区营造创新项目。
在傅超看来,兴业社区经过前期社区营造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社区资源和社区资本,为“微网格”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历经一年多运营,如今,一支社区党委指导、社工统筹、物业主导、网格员、商企、党支部、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微网格”工作队伍已初步搭建,形成“一元化统筹领导、社会化力量参与、以服务带动社区治理”的网格化工作格局。
“微网格”守护居民大平安
“社区交通拥堵怎么治理?”“住在老旧小区,安保问题如何得到保障?”“社区办证难办证久,又如何解决?”如今在试点小区定期举办的居民议事厅上,一个个事关居民生活的问题,总会被反复讨论,直到得出解决办法。物业代表、居民代表一同参与,商讨解决方案,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献策献计。
在2019年确定“一核多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后,兴业社区党委与社工充分讨论,细化了工作框架,针对性地设置两大服务模块——平安驿站模块和邻里共建模块,并制定了积分激励制度。
其中,平安驿站模块立足于小区范围内的“微网格”建设,主要从队伍培育与扩充、队伍能力建设、小区事务自治三个层面进行工作。邻里共建模块,则着重链接多方资源,丰富小区居民活动和志愿服务,建立网格员与居民的邻里关系,弱化居民矛盾。
如今,每季度召开1次的物业服务评议会议,搭建了业主方与物业方的规范性沟通平台;定期举行的小区议事厅化解缓和不少小区公共事务问题;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的公众节假日活动,营造了睦邻友好、多元参与的社区环境;还有兴业公益学堂,组建起邻里间合作互助的的学习型兴趣小组……一项项创新基层治理举措在兴业社区逐一落地。
“今年,兴业社区平安微网格试点已增至6个,共开展‘微网格’活动14个系列。以系列之一志愿服务岗为例,物业员与业主的合作上岗,不但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从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居民—居民’‘居民—网格员’‘居民—物业’的和谐关系。”傅超称,下一步兴业社区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模块内容,逐步增加试点小区,争取系列活动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