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当前,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是省委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自2023年省委政法委部署“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来,河源连平县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新成效、探索了新经验。大湖镇、三角镇、绣缎镇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27个村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基层治理体系核心在党,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各方面和全过程。2023年以来,连平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让组织领导架构更加有力有效。
忠信镇司前村村民围坐在一起学习家风家训文化。
由镇党(工)委书记担任综治中心主任,由政法委员担任常务副主任,构建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如今,在连平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同时,连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2023年以来先后召开推进会、专题会、现场会,对该项工作进行部署推进。
为建立权责统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简约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平县通过制定《连平县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任务清单》《连平县“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责任细化清单》,明确法院、检察院、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所等部门为综治中心常驻、轮驻部门,按照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岗位的要求,形成常态化轮驻制度,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为群众提供定期服务,真正做到“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有矛盾纠纷要找谁,诉调对接要去哪里,办理证件要去哪里……在以往,涉及社会治理事项的事,老百姓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才能解决,一套流程下来,不仅耗时,效率还不高。如今,在连平县陂头镇综治中心,上述事项老百姓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连平在全县13个司法所设置“法官联络点”,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档升级后的综治中心就是为群众提供一个能‘一站式’解决问题的地方。”该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综治中心融合了综治、司法、公安与网格中心等综合治理机构,承担全镇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平安创建宣传等功能。走进陂头镇综治中心服务大厅,里面设有群众接待厅及民政、人社、司法等部门进驻、轮驻窗口,群众可以“一站式”办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民政救济、司法救助等,实现不出中心就能办理各类事项。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1”指综治中心,是“1+6+N”工作体系的核心枢纽,发挥着统筹指挥、协同落实的关键作用。为提升镇级综治中心“实战”功能,连平县不断推进镇级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其中忠信镇、大湖镇、元善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综治中心原址上进行改扩建,综治中心面貌焕然一新。陂头镇、三角镇、高莞镇综治中心搬迁新址,办公面积增加一倍,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其余各镇“五室一厅”、制度上墙等均按标准建设完成。
不仅如此,为延伸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的主战场,连平县还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延伸至各村(社区),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目前,该县已形成以镇调委会为纽带,以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以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两翼,上下贯通、密切配合的调解组织体系;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共计216个,其中镇级调委会13个、村级调委会175个(含社区)、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24个,调解室4个。同时,该县根据各镇矛盾纠纷特点将行业调委会延伸到镇,全面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截至2023年底,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0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
“‘平安大湖智慧平台’具备事件收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的全流程、全闭环管理功能,通过多渠道收集涉稳风险‘弱信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近日,连平县“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大湖镇召开,“平安大湖智慧平台”在会上首次亮相。
综治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演示了该平台“平安大湖葵花码”闭环使用全流程。据悉,大湖镇通过将“葵花码”张贴于每家每户,村民可以一键扫码反映矛盾纠纷、公共服务、安全隐患、治安群防、乡村管理等诉求事项,实现基层事件随时上传,系统处置转派受理,责任部门及时整改,将群众反映的事件第一时间处理化解。不仅如此,该平台还可通过“雪亮”前端视频规模优势、汇聚大数据算法模型等方式实现平安监管及“民情地图”等治理手段,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促进社会治理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连平县人民法院“森林法官”工作室首场巡回审判现场。2023年4月,连平成立河源市首家“森林法官”工作室,强化诉保同治。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发挥着诉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大湖镇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一网统管”整合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门资源,同时引入基层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变指头为拳头,形成合力,“一站式受理”各类矛盾纠纷、“一站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形成“多方合作、协商共治、资源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径。
平安大湖智慧平台的建设不仅是大湖镇多元共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也是连平县扎实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突出“6”大主力军作用的亮点之一。
据介绍,2023年以来,连平县突出统筹好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基层人民法庭、派驻检察机构等基层政法综治力量,深化诉源治理、警调对接、人民调解、司法救助,有效促进政法力量与基层调解力量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如县人民法院和司法局积极推广“庭所共建”,在全县13个司法所设置“法官联络点”,把法院和司法所的优势相互发挥出来,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县人民法院依托“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忠信镇司前村为平台,携手建立了“无讼乡村示范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协同保护联络点”,成立河源市首家“森林法官”工作室,强化诉保同治;县人民检察院结合12309检察服务中心工作,在忠信镇设置检察室,开展涉检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并积极做好司法救助工作;县公安局联合综治、司法、治保主任、党员干部等基层干部,针对矛盾突出重点地区,每周开展排查调处工作,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等。
基层事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
2023年年初,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吴氏家族的吴建成(化名)两兄弟与吴汉力(化名)一家存在山林地纠纷,吴建成兄弟两人对吴汉力家族的祖坟进行蓄意破坏。一方认为占用山林地建坟超出界线,一方认为界线是父辈商议的并未越界,双方争执不下,导致事态越来越严重,矛盾也不断激化。
为了避免矛盾升级,该村宗族理事会、同年会的宗亲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介入调解,理事长、同年会会长多次奔赴现场和走访双方,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双方当事人接受了调解方案,握手言和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由吴建成两兄弟赔偿费用修复被破坏的祖坟。这起纠纷用了十余天就成功化解了,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维护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连平县田源镇以积分制为抓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我是真没想到,环境卫生搞好了,就能拿到奖励及积分超市兑换券,以后要积极参加活动,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连平县田源镇以实施“美丽乡村‘我’来建”积分制活动为抓手,把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体化、可视化,并与村民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群众在农村基层治理中有付出、得积分、兑商品、赢肯定。在积分制的激励下,田源镇各村村民的思想和习惯也随之进一步向上向好发展,村里的风气变好了,家家户户门前的卫生更干净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这些变化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N”指其他综治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多元善治格局,有效激活基层的“末梢神经”是关键。在连平县,各乡镇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内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搭建畅通群众表达诉求、参与协商治理平台渠道,积极调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总结提炼转化为当地“枫桥经验”,如田源镇的“积分超市”,陂头镇的乡贤理事会,忠信镇的“老吴调解工作室”,司前村家训家风等,在结合本地乡土风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