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沙田镇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四中心融合、四平台共通、四路径化解、四队伍联动”模式,全面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环境。先后获得扫黑除恶工作优秀镇(街道)、平安建设促进会建设工作优秀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连续三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市排名并列第1位、在平安建设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获得省委平安办颁授“平安鼎”。
四中心融合 建强阵地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核心,推动信访诉求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智慧矫正中心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平台。
强化实体化运行,设立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网格工作室、监控研判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等“五室一厅”, 以及公共法律咨询前台、律师工作室、自助矫正室等,统一受理群众诉求,根据问题类型及时分流至相关业务窗口办理,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畅顺运作机制,建立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及快速响应等机制,通过召开综治委全体会议、专项工作会议、专题研判会议、维稳形势研判等形式,强化工作统筹落实。组织人社、住建、公共服务、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排班轮驻,与法庭、公安建立联络机制,其他综治委成员单位按需随驻,积极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召开综治委有关会议9次、形势分析研判会议16次。
优化便民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简化办事流程,群众反映矛盾纠纷统一登记、依法流转、督促落实,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有人办、依法办,有效避免了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跑的问题,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四平台共通 科技赋能
推动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平台、粤平安平台、12345平台、智慧网格管理系统四大平台数据互通、工单协同流转,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调处情况、办结程度、人员动态等情况,为综治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共推送非警务矛盾纠纷受理分拨案件508件,办结505件,办结率99.40%。
加强数据整合,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各平台采集的人、地、事、物等基础信息进行集中汇聚、分析和研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库。
优化工单流转,根据问题性质和属地管理原则,准确区分事项类型,分类导入办事程序,实时就地接待群众,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并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矛盾纠纷高发区域和领域,积极推送至相应的责任单位或网格进行处理。
强化跟踪督办,对工单处理进度进行全程监督,对办理程序、进度、结果等方面进行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将平台工单处置效率、群众满意度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工单按时、满意办结。
四路径化解,闭环调处
构建“初步调解—多元调解—诉讼裁决—领导包案”调处路径。对于一般性矛盾纠纷,由网格员、各驻所调解员或相关责任单位在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处理;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通过平台流转至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村(社区)联合会商,制定调处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限时解决。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共排查各类重点矛盾纠纷611宗,及时调处化解606宗,化解率99.18%。
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实行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督办,以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方式,做到法理情相结合,切实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如聘请专业律师,邀请权威乡贤等第三方参与调解,提升矛盾化解公信力。目前,共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44家,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受理调解案件451宗,调解成功450宗,调解成功率为99.78%。
强化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充分运用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法律手段,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定分止争。
聚焦信访积案件的集中攻坚,将排查梳理的32宗信访积案、信访疑难突出问题落实到每个镇领导班子包案,经各案件的包案领导牵头,组织责任单位开展协调处理工作。目前已化解15宗,基本化解4宗,另有13宗加大力度化解。例如,多方联动化解了一宗交通事故赔偿信访积案,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这起历时三年的信访积案得以圆满解决。
四队伍联动,强化治理
整合网格员、巡防员(城管部门巡查员、应急部门安全员、环境监察员等)、义警、志愿者四支队伍力量,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目前各部门、各村(社区)日均参与巡防人数708人次。
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70人、兼职网格员296人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加强日常巡查、信息采集、矛盾排查等工作,及时发现各类问题隐患;整合应急、城管等力量96人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区域的巡逻防控,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发挥5300多人的义警队伍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交通疏导等工作,增强社会面防控力量;同时联动志愿者广泛参与法治宣传、关爱帮扶等活动,传递正能量。
强化培训管理,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等方式,加强队伍之间的沟通协作,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优先评先评优和提拔晋级,激发队伍活力和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