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更是千万群众共同织就的温暖图景。在潮州,从古城街巷到沿海村落,从市井烟火到海上渔排,一支支佩戴“红袖章”“蓝马甲”的队伍正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他们是平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来自群众,也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群众。


近年来,潮州市委平安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面推进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建设,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多支群防群治队伍,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在册活跃成员超两万人,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网”。
湘桥区:古城里的“移动哨兵”与“暖心蓝甲”
作为潮州的文化核心区和旅游热点,湘桥古城区在节假日期间常面临人流密集、治安防控压力大、涉旅纠纷多等挑战。为此,湘桥区创新推出“红袖章+多元义警”模式,系统整合了“古城义警”“红袖章巡逻队”“平安湘桥蓝马甲志愿服务队”以及潮郡文化志愿者联合会、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等多支社会力量,构建起专群结合、联防联控的古城平安守护体系。

“红袖章”织密群防群治平安网。面对节假日“客流量剧增”的实际情况,湘桥区大胆探索,以基层党员干部、村(居)治安员、综治网格员、应急小单元等力量为主体,在全区组建了规模近5000人的“红袖章”队伍。在古城区,他们实行定点执勤和动态巡防相结合,通过“专群结合、以专带群”,协助公安民警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一方面加强对广济楼、广济桥、开元寺等重点部位的定点保卫,另一方面穿梭于古城区周边大街小巷进行治安巡逻,及时疏导分流往来人流,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并有效制止、纠正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低俗户外直播等节日乱象,排查整治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全力为市民游客提供安全、稳定、有序的古城游玩环境。
“蓝马甲”绘就暖心服务风景线。湘桥区全面激活平安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充分发动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加入到“蓝马甲”后勤服务保障中。在古城区各个入口,“蓝马甲”们细心提醒每一位市民游客做好个人防护;在交通管制区域,他们坚守在各个主要路口和关键点位,引导往来人流、维持活动秩序;在各个活动区域,他们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信息咨询、线路指引、应急帮助等各项贴心服务,让市民游客全面感受“潮味”古城的温度与魅力。志愿者们还在各活动点位周边同步开展平安建设、禁毒、反诈等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平安湘桥建设的浓郁氛围。

线上直播拓展文旅服务半径。为缓解节假日古城区、牌坊街的交通压力,并让更多市民游客能同步观赏精彩活动,湘桥区还联合潮郡文化志愿者联合会,招募了一批具有丰富线上直播经验的志愿者,于重要节假日期间在“潮郡文化”等网络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牌坊街文化巡游活动。此举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更是湘桥区运用智慧化手段赋能文旅服务与平安宣传的生动体现。让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线上方式,饱览潮州大锣鼓、舞龙、青狮、麒麟舞等非遗文化风采,共同感受最具“潮味”和“年味”的节日气氛,有效拓展了平安文化宣传与服务的时空边界。
潮安区:品牌矩阵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潮安区在群防群治工作中注重品牌打造与机制创新,形成了“义青联军”“四网同治”“文里志愿共建”“古寨义警”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品牌,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群防群治体系。
在龙湖古寨,由10名本地商户自发组成的“古寨义警”,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日常经营的同时承担起巡逻防范、服务游客的职责。自2023年成立以来,他们累计为游客寻回失物、提供帮助超过200次,有效弥补了专业警力在景区“毛细血管”末端覆盖的不足。

“义青联军”巧妙地将有威望的村民乡贤与有活力的青年志愿者组合起来,既传承经验又注入创新;“四网同治”则将治安防控网、矛盾调解网、信息收集网、便民服务网四网融合,实现“一员多能”;“文里志愿共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志愿服务与群防群治深度融合。
在机制创新方面,潮安区推行的“法官+协会”多元解纷机制、庵埠镇依托异地商会开展的“乡音调解”、龙湖镇鹳巢乡以宗祠文化为纽带构建的“宗祠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融合解纷模式,精准体现了“群治”中不同主体的协同效能。其中,鹳巢乡创新“宗祠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融合解纷的治理模式入选全国“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充分彰显了群防群治的成功不仅靠制度约束,更依赖于情感认同和文化纽带。


同时,庵埠镇在全区率先建设与推广180个“最小应急单元”和“平安商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群防群治防控网。这些单元涵盖中小学、医院、重点单位,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薛陇二村的最小应急单元队员在巡逻中发现盗窃嫌疑人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上报派出所,最终协助民警将4名嫌疑人抓获,实现了从预警到处置的完美闭环。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潮安区累计投入公安干警及“红袖章”“蓝马甲”等群防群治力量1万多人次,成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11起,化解率达100%,并帮助多名走失群众安全返回家中,实现了重大安全事件“零发生”。
饶平县:陆海联动守护“蓝色家园”
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饶平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海洋经济。面对涉海纠纷多、海上治安难等问题,饶平县创新推行“海上红袖章”模式,将群防群治的阵地从陆地延伸至海上。
由渔民党员、船长、养殖户代表组成的海上巡逻队和调解小组,常年活跃在渔港、码头和养殖区。他们既是海上治安的“瞭望哨”,协助海警部门开展沿岸和近海巡逻,打击偷盗、走私等违法犯罪;更是海上矛盾的“解压阀”,凭借其在渔民中的威信和专业的调解技巧,高效化解因养殖海域划界、渔业生产、交易往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黄冈镇汛洲海域曾发生游客登排钓鱼误会,“海上红袖章”第一时间介入,向游客普及当地习俗、劝说养殖户,最终促成游客与养殖户双方和解,实现“纠纷不上岸,化解在海上”。海山镇“红袖章”依托反走私联勤指挥中心融合海防、渔业、雪亮工程等监控系统,健全岸线巡防机制。柘林镇巡逻小队成为渡口安全管理的“移动探头”,观察渡船客容量、提醒监督船员游客穿戴救生衣,严守西澳岛渡口安全。目前,全县沿海镇已设置12个涉海纠纷调解室,安装145个海岸视频监控,建立54个平安海域微信群,开展反走私反偷渡巡逻近6000次,排查化解涉海纠纷13宗,涉及金额逾百万元。
在陆域治理方面,饶平县构建“党建引领强核心、多元力量聚合力、平安联盟固根基”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全县科学划分863个网格,配备25名网格管理员与863名网格员,建立“回访+交叉互访”机制,推动治理触角向基层延伸。汫洲镇以综治中心为指挥枢纽,整合资源成立基层综合治理大队,深入老厝区清淤疏堵助力防控基孔肯雅热,建立“一站式”联动调处机制,月均开展治安巡逻70余次,2022年以来受理群众诉求与纠纷68起且全部就地化解。
数字背后的温度:
从“警情下降”到“人心凝聚”
群防群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据统计,2025年以来,饶平县刑事零警情累计151天,创10年最佳,刑事、治安、盗窃等3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9.7%、26.1%、46.4%。湘桥区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涉旅纠纷数量显著下降,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潮安区在“双节”期间实现矛盾纠纷100%化解,重大安全事件“零发生”。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平安故事:快递员余小松在收派件时发现火锅店起火,果断冲进店内叫醒人员、拖出煤气瓶灭火;黄冈镇网格员王佩娜发现民房浓烟滚滚,迅速联动村干部扑灭火情;古巷镇一名4岁女童在台风天走失,公安、消防联合民间救援力量发动300多人,历经20多小时成功找回;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接到求助后,连续奋战十小时直至凌晨四点半,将走失的九旬老人平安护送回家……
“红袖章”“蓝马甲”已成为潮州基层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是平安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从“群防群治”到“群建群享”
潮州通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政策有温度、典型有力量、群众有参与”的群防群治发展之路。从古城的“移动哨兵”到海上的“红袖章”,从“最小应急单元”到“多元解纷机制”,潮州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
下一步,潮州将继续深化群防群治体系建设,在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支撑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保障机制,让这抹鲜艳的“红色”和温暖的“蓝色”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潮州、法治潮州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众力汇聚,铸就平安。在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群防群治的种子已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正绽放出绚烂的平安之花。这支由万千群众组成的平安守护力量,用责任与担当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平安网,用真情与奉献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共同守护着潮州大地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