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广东惠州律师徐向辉代理了一起案件,叔伯二人因半米宅基地边界纠纷大打出手,最终酿成悲剧。
他深感许多农村纠纷的根源在于村民法治意识的淡薄、法律服务的缺失,自此开始了漫长的农村普法路。
近年来,徐向辉为服务的11个村居开通了“掌上法治村居”微信群,村民动动手指就能学习法律知识,获得即时的法律咨询。
徐向辉只是广东普法人的一个缩影。广东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在全面依法治省中的长期性、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和基层法治创建。据悉,在全国“七五”普法中期检查考评中,广东获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全省普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工作理念,围绕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创先打造一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岭南普法依法治理”品牌,奋力推动我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纵深发展。
普法方式创新不断
宪法教育大课堂覆盖全省中小学
1953年3月,广东响应司法部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引起广泛关注。时间由远至近,法治宣传月仍在继续,且创新不断。
从最原始的口口相传,变成浏览街道墙上的壁画;从印发传单,到VR小游戏体验;从普法人员“摆摊儿”,到群众拿出手机“扫一扫”……普法思路和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普法宣传从对公民普及法律常识向提高全民法治素质转变。
农村是普法工作的薄弱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002年8月16日,全国首批村级法律服务室——中山市南区竹秀园村等8个社区法律服务室挂牌,标志着农村法律服务第一次由镇级延伸到村级。村级法律服务室的成立,使邻里纠纷由过去的行政调解转入法律轨道解决。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5个,13606个村(社区)开展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组织评定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56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41个。
从农村到校园,从房间到网络,普法的对象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今年5月,一场“宪法教育大课堂”在清远市第一中学举行,100多名学生聆听了宪法讲座。现场有“讲”也有“问”,学生们问得细致,老师们答得专业。
为了让宪法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心中,去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宪法在我心中”万场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精心打造“宪法教育大课堂”普法品牌,探索制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宪法教育示范课件。
这项工作在今年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刚开年,省普法办就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律协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实施万场“宪法教育大课堂”进校园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推广宪法教育精品课程。目前已完成一万多场,覆盖全省75%以上的中小学。
普法“软任务”变“硬指标”
旁听庭审成领导干部必修课
“现在开庭!”今年9月3日,随着法槌敲响,一起“民告官”案进入庭审程序。现场共约200名领导干部旁听,庭审视频将上传到全省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系统,列为今年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的必修内容,供系统120万注册学员观看学习。
据了解,今年4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关于建立领导干部旁听案件庭审学法用法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全省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每年旁听案件庭审不少于一次。
广东“七五”普法规划和《意见》中明确要求,组织开展旁听庭审、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等学法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体验化、实践化。同时,建立了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办案过程中,利用办案各个环节宣讲法律,通过公开开庭、庭审直播等生动直观的形式,以案释法、以案说法。
广东开展的“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同样为全国首创。据了解,目前全省各地级以上市、80%的县(市、区)已开展本年度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实现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常态化、规范化、项目化。
“通过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动真格、较真劲,把各单位各部门的普法工作摆出来、亮出来,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评议监督。”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曾祥陆介绍,广东变普法“软任务”为“硬指标”,促进各单位各部门切实履行起“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推动我省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全民普法大格局。
“法治体检”助企业更好发展
846家规模企业达到省级创建标准
今年6月中旬,广东省2018年度“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选结果出炉,408家规模企业获评2018年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普法工作要服务保障改革发展,为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省正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以进一步推动企业依法治理,保障企业员工合法权益,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
每一家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在厂区内人流密集场所,都有对企业法治文化创建工作相关机构和制度内容作出公示;还设置有普法课室、法律图书角、普法宣传栏等,便于组织企业员工集体学法。
据了解,为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我省在2017年就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制定了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标准体系,并建立了法治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网上申报审核系统。
同时,各地司法局积极搭建企业与律所对接桥梁,组建港人港企律师服务团、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等专业律师服务团队,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健全法律风险预防机制,实施精准化法律服务。
在一些地区,“普法小篷车”开进了厂房、车间,举办专题法律讲座、召开政策宣讲会,是“流动普法”,也是“移动普法”,形式新颖、轻巧便捷、实效性强,受到广大企业欢迎。
目前,全省已有846家规模企业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其中一半以上是民营企业。到2020年底,将力争实现以下目标:珠三角地区60%以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0%以上规模企业达到省级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标准。
接下来,广东将加大推进普法工作“五个升级”,即:法治宣传教育“转型升级”、法治文化建设“提档升级”、法治创建活动“优化升级”、载体网络平台“换代升级”和资源力量整合“联动升级”,打造服务型、互动型、长效式普法新模式。
大事记
1957年2月,省司法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人民法院以法制教育为中心开展司法宣传工作。
1985年8月22日,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省普及法律常识领导小组,下设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
1990年12月4-6日,全省第一个五年普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暨第五次法制宣传教育会议在广州召开。
1998年,阳江市首创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
2009年,惠州市率先试行行政村“法制副主任”和“社区法律顾问”工作。
2014年,“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在全省推广。
2017年,广东率先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法治宣传专家顾问团,并在全国创新组织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
2018年6月,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系统启用,7月全省110万国家工作人员参加了宪法专题学考。
2019年3月,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