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广东省法学会第28期“以法兴企”文化沙龙活动在佛山举行,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会长梁伟发等出席。
据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遭遇大大小小的困难,法律手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佛山一些企业产生了很多案件诉讼和矛盾纠纷,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遭遇无能力履行合同、出口货物停滞码头面临巨额仓储费等问题。此次活动应时而办,以“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法律问题”为重点,邀请权威法律专家学者、实务部门代表围绕企业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为企业家答疑解惑,提振发展信心。
疫情期间,劳资纠纷频发,专家指出企业需要了解最新的劳动用工政策,包括法院和人社局发布的关于劳动用工最新的一些问题解答,并把这些政策传递给员工,让员工了解行业现状、企业遭遇的困难及采取的措施,做好沟通工作,才能实现双方共克时艰。此外,企业也要尊重员工合法权益,不能以疫情为由侵害员工合法权益。
针对疫情导致一些企业发生财务困境,不得不面临破产重组的问题,专家建议企业优先考虑预重整制度。所谓预重整制度,即企业在法庭外先私下达成重组协议,债权人人数过半、债权总额达到2/3后,企业再到法院申请裁决。这样一方面不会扩散企业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债权人可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等情况以及之后的经营方案,有利于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保持信心。
一些企业家询问,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常常让其苦不堪言,企业应如何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建议,企业应增加包括竞业限制、商业秘密、专利方的知识产权应对措施,把竞业限制费用纳入员工工资中,提高员工竞业限制意识;与员工签订书面保密技术条款,并注明不能以任何间接方式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法律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等。
此外就“疫情期间,员工工资如何支付”“企业经营受疫情影响,如何依法裁员”“疫情期间,合同履行‘不可抗力’如何认定”“外贸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如何防范”“后疫情时代,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的融资法律风险以及应对措施”等企业家关注的问题,与会法律专家学者一一提出了建议。(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