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老蓬段修复后重新复绿、生机盎然。
南岭老蓬段修复前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裸露。
“高山杜鹃、杉树、高洋芋……种植了大约10万株,马尾松、山苍子等种子播种了1700公斤,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于今年5月结束。种下的植物已经全部成活,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广东省乳阳林场负责与法院对接南岭生态修复工作的王槐文指着复绿点告诉记者。夏初季节,记者回到3年前广东首起由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南岭案”的南岭老蓬段,发现经过一年种植、两年养护,原来因山路施工导致石头风化、土地裸露的边坡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景区被判修复南岭
南岭,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栖息着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016年3月,由于南岭老蓬段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北京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将景区公司起诉至清远市中级法院(下称“南岭案”)。该案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广东首起由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也是广东法院首起指定执行代管人、探索生态修复可持续执行的环境资源诉讼案。
生态修复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已得到各方的共识,“南岭案”也不例外。2017年2月,在清远中院的主持下,“南岭案”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支付500万元的生态修复启动资金,并承担后续修复费用,直到被破坏区域恢复原有环境生态功能。
但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必然涉及制定工程预算、公开招投标、签订治理修复工程合同、监督工程按标准施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工作需要长期跟进。法院由于人手少、缺乏专业性等原因,难以直接单独执行这类案件,因此需要一个有能力组织管理、具备环境治理专业知识、负责任的第三方参与其中,代行法院部分执行工作。
法院全程跟进监管
如何通过司法手段建立制度保障生态修复的可执行性?清远中院指定广东省乳阳林场为执行代管人,制定《生态修复执行代管人权责清单》,要求确定修复规划、完善设计方案、公开招标施工单位等每项工作都要向法院提交报告,经法院审核,然后推进工程进度。被告支付的修复款项暂存在清远中院标的款账户,修复费用由执行代管人按照相关程序向法院申请拨款,实现了由法院负责主导、监管,代管人负责组织、管理、设计、招标,被告负责实施,原告可以全程监督的联动机制。
王槐文介绍:“特别是修复开始的第一年,首要任务是种植各类植株。我们每星期都会书面向清远中院报告。”
种植工作完成后,2018年8月,法院组织各方诉讼当事人、执行代管人、院校及研究所等环境资源专家现场巡查南岭复绿情况。原告代表葛枫认为:“案件调解结案时,我们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但是能够参与修复工作,并且在现场看到复绿得不错,我觉得让步是非常值得的。”
3年修复初见成效
记者了解到,“南岭案”涉及广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法院的监督下,整个保护区2018年已全面关闭,禁止一切商业活动,遭受破坏的地段已得到充分养护抚育,修复效果初见成效,目前只剩下验收工作。清远中院除了定期向执行代管人了解修复情况,还会到现场查看。景区公司负责工程实施的王秋林告诉记者:“法院负责法官每年都会来几次,原本办理这起案件的法官调到其他部门了,但生态修复工程一刻也没耽误。”
清远中院环资庭副庭长王凯说:“‘南岭案’整体工程基本结束,目前支出规划设计费、专家咨询费、工程款等共计466万余元。我接手‘南岭案’后,觉得责任重大,必须一丝不苟将后续工作完成好,保证南岭生态修复效果达到预期。”
记者离开南岭,在下山的路上,一只靓丽的大鸟从林间飞快掠过。王秋林说:“那是白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早几年很少见,现在我们经常能在山里碰到。”
山风拂来,虫鸣鸟叫,南岭风景依旧怡人。广东法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