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录不再全靠警员,顺德区公安局联合顺德企业,自主设计、研发的专业笔录机器人近日亮相,成为全国首个警用专业机器人。1.5米个头,如礼仪小姐一般,“捧”着一块电子屏幕。这一智能机器人不简单,即便你用方言和外语报案,他们记录案情也不在话下。
目前,自助接报案笔录机器人在顺德容桂街道、大良街道派出所已经测试使用了。未来,智能报案机器人将在顺德全区的10个派出所推广使用。
警用机器人也有“警号”
记者了解到,这一个全国首款“警用笔录机器人”是“顺德制造”。“功能设想、外形设计是区公安局提出,我们负责生产机器人,并实现功能应用。”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海外销售主管罗子力介绍,单体机器人成本在8万元左右。
记者看到,机器人的设计拥有现代化外形,结合代表公安部门的深蓝色、白色、红色三色,头部设计了一个流动“眼睛”。好玩的是,每一台自助接报案笔录机器人都有自己的“警号”,隐藏在电子触屏后机器人的“胸”前。
值得注意的是,这台机器人要靠“语音+点触”形式来完成操作。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伟雄告诉记者,机器人的系统依托安卓,而语音系统则是科大讯飞的软件。记者看到,机器人内部有多种方言识别,还包括了日语。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市民用顺德话、东北话,乃至英语、日语等,机器人都可以识别出来并做好记录。
报案笔录效率大大提高
试用版的智能警用机器人5月1日迎来了首位试用这一机器人报案的市民。“全程只用了1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套报案流程。”警方负责人说。
根据顺德警方统计,目前,利用笔录机器人制作一份笔录大约平均用时在15分钟,比原来民警制作笔录也节省了1~2小时,极大提高效率。
顺德区公安局负责人认为,用机器人制作笔录还能客观记录受害人反映,避免接报案民警的主观判断误差,也可避免一些受害人因报案内容敏感而难以启齿。另一方面,机器人制作笔录时,还实行全程同步录像录音,有效确保整套接报案流程符合法律程序规定。
影响:解放基层警力
单个基层机构节约一半人力
“基层一线单位警力不足,工作任务重、警察队伍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顺德区公安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如何有效解决市民的接报案工作已成为基层公安单位的一个“瓶颈”和痛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笔录机器人的推广势在必行。”该负责人和记者解释。
顺德区公安局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一般而言,一次笔录时间最少要在30分钟,最多则超过1个小时,甚至达到2小时。而基层单位公安机构派出所,其一名基层警员仅是做笔录,每天都要超过10例左右。这意味着,传统做笔录、接报案警员的工作,一天都要花费至少超过5小时来做笔录。
“如果使用了机器人之后,就可以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紧张,还能有效释放警力资源。”该负责人表示,经过调研,如果在一个基层公安部门中安置一个自助接报案笔录机器人,只需要安排2名警力跟进接报案工作即可,相较于原来而言,节约了近50%以上的警力,效率明显提高。
区公安局负责人表示,以顺德为例,目前基层警员的年龄偏高,部分村镇的警员平均年龄甚至都超过了40岁,工作压力较大、内容较为繁琐。“如果未来有机会在全区各个民警处推广机器人,那么基层警力紧缺问题确实能够缓解。”该负责人说。
记者体验:
10到15分钟完成报案
“您好,我是自助接报案笔录机器人,请问需要帮忙吗?”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记者也现场体验了一下这一独特的机器人。记者看到,机器人能够自主语音,引导前来报案的记者录入信息。
记者通过屏幕点击“我要报案”。随后,屏幕上出现六类办案引导,包括:“我被盗窃了”、“我被抢夺了”、“我被抢劫了”、“我被诈骗了”、“我的财务被故意损毁了”、“我被人故意伤害/殴打了”、“其他案件”。记者试着点击“我被诈骗了”,机器人随即要求记者刷身份证验证身份,接着就可以通过口述和手写陈述案件经过。“即便没带身份证也没关系,只要输入相关信息,后台审核确认即可。”顺德区公安局负责人说。
记者体验获悉,整个过程都有进度条来提醒记者报案、做笔录的进度。另外,通过实测,使用机器人做自助笔录的时间大概只需要10~15分钟。
顺德区公安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市民通过机器人做完笔录之后,报案内容要经办案单位审核确认无误,还需要打印出来给当事人签名、按指纹,报案流程才算全部完成。(记者黄子宁、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