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法院在线司法确认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市委政法委组织“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深圳——政法大V特区行”专题采风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在宝安,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各方力量参与反家暴工作,逐步织牢妇女儿童保护网;在坪山,马峦街道坪环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为切口,推进新时期党建引领基层智治的核心驱动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福田,区法院持续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改革,在全省首推在线司法确认,开发建设“融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诉前调解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一个政府部门良性治理、群众广泛参与、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基层发展壮大。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经过40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
今年11—12月,深圳市委政法委组织“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深圳——政法大V特区行”专题采风活动,走访深圳市10余个基层法院、检察院、派出所、街道、社区,共同探寻市域社会治理的深圳实践。
在这里,我们看到深圳政法部门不断强化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越来越多市域治理的“深圳样本”不断涌现,推动深圳政法的改革创新,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入调研
1周采访调研16个样本
11月30日上午,“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深圳”——政法大V特区行专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本次活动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采风活动近距离感受特区建立40年来全市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提高群众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知晓率。
与往年活动不同,除了法治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腾讯大粤网等6家新闻媒体外,“深检君”“深圳公安”等市直政法单位新媒体,以及“深圳交警熊警官”“深圳小天”“祖兰兰律师”等自媒体也加入了采风团。
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加入,是发挥好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各自优势,提高采风活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需要。正如深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杜新利所说,希望透过媒体人的独特视角,从全市政法干警干事创业和火热工作实践中发现典型、深挖故事,大力宣传深圳政法领域破解难题、改革创新的成果亮点,充分展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举措、新思路、新局面,为深圳“双区”建设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在一周时间内,采风团深入采访调研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检察院保障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联络办公室、深圳公安民生警务深微平台、深圳监狱等16个充分反映深圳特区40年发展中政法工作改革创新、成效突出的采风点,探寻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圳实践。
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采风团了解到深圳法院如何压实政治责任,法院院长、相关业务庭庭长以身作则,积极参与重大涉黑涉恶案件的审理;在宝安区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目睹社区融合各方力量参与反家暴工作,逐渐织牢妇女儿童保护网,打造了一个“馨和家园工作室”、一个“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一个“社区家长学校”、一个“彩虹之约”项目;在深圳监狱,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监狱守住“三防一安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确保监管场所安全)的底线,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零输入”,确保监狱工作人员、在押罪犯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16个采风点就是16个样本,集中展示了深圳在扫黑除恶、社会治安、政法改革、执法司法、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智慧政法、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成就。
多元治理
创新社会末梢治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政府“一肩挑”,到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携手参与基层治理,深圳基层治理更加立体多元,群众参与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生态圈”正在深圳基层悄然形成。
在宝安,由宝安区委政法委牵头,公安、妇联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宝安区家庭暴力预防救助和应急处置八条措施》。“过去公安以制止当前冲突、教育和训诫双方当事人为主,妇联的调解往往平息一时,法院案件判决或裁定后对后续发展无从知晓。”宝安区妇女联合会负责人介绍,如今宝安区建立司法、行政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由从制度、措施、阵地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反家暴工作,共同破解治理难题。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这是深圳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深圳正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大力推进更加规范有效基层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新型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道路干净整洁了、消防设施更完善、车辆停放规范了……过去一年,位于光明区东周社区的木墩新村居民明显感受到村里经过综合治理后的变化。依托城中村围合式治理,东周社区将社区、集体股份公司、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走出一条服务群众“零距离”的新路径。
木墩新村就是一个生动例子。东周社区于去年10月正式在木墩新村引进物业管理,成立物业综合服务中心,治安岗亭实行24小时值守,积极发挥社区股份公司和物管公司多元协同治理效能。目前由物管安保、楼栋长、网格员建立起巡逻队伍,全力抓好村内停车场管理、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设施管护等工作,实现物理围合管理和车辆有序停放,解决了长期以来车辆乱停放、生活环境脏乱等问题。
社区情况复杂,群众需求多元,除了以实招改善社区的“硬环境”,深圳还想办法以暖意润泽基层“软环境”。让更多资源与权限向下沉,才能解开群众心中的“千千结”。
今年8月,一场围绕党建引领花园小区治理的现场会,在马峦街道金地朗悦花园小区召开。当天会议探讨的构建起以党支部为核心,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紧密协作,居民、社会团体有序参与的“一核多元”花园小区多元治理新模式,正是坪山区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的具体案例。
而在南山区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有困难找汤叔”成为文竹园小区居民的“口头禅”。“汤叔”汤礼钦是一名楼栋长,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乐此不疲,事无巨细,深入百姓家庭,真正成为社区、网格和居民之间的联系纽带。“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汤叔是南山区9000余名楼栋长的缩影,也是南山区全科网格管理赋能社区治理的缩影。
依法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
法治化是城市社会治理的背景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化解基层矛盾必不可少。面对基层矛盾纠纷,深圳将重心前移、下移,将工作做在矛盾纠纷之前,让司法在社会治理中体现更大价值。
今年3月,名为“三前移”(信息摸排前移、宣传引导前移、多元调解前移)的基层创新项目在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生根发芽,6名热心人士组成排查小分队走遍辖区重点区域,从坐等式调解转变为登门拜访、微信聊天、攀老乡等接地气式主动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今年上半年,盐田街道各类民事纠纷上交率同比下降51.6%,人民调解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福田法院则主动下沉司法资源,在广东首推在线司法确认。此前,调解具有贴近矛盾源头、解纷效率高、纠纷化解早的优点,但也面临结果无保障力、公信力不足、社会选择意愿不高的困境。现在,当事人在调解室远程视频连线法院即可完成司法确认,无须往返跑法院,法律文书即时送达,调解成果当场固定,司法确认综合用时由一天缩短至半小时。
“在线司法确认让司法解纷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法院变被动审判为主动引领源头解纷。”福田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田法院32家在线司法确认工作室已覆盖辖区街道、社区、派出所和交警大队调解室、专业调解机构、纠纷易发高发商圈,形成基层矛盾化解包围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让这座城市的人民满意,因此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还应该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去年,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监督工作中,罗湖区检察院发现罗湖区教学卫生环境普遍存在“课桌椅配置管理不当”“黑板反射比及教室后墙反射比低”“班级人数过多,教室面积小”等问题。随后,罗湖区检察院召开教学卫生环境公益诉讼约谈会,邀请区人大法制和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现场通报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向罗湖区教育局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建章立制、加强整改等要求。
这是罗湖区检察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缩影。罗湖区检察院打造了全省首个人大监督与检察公益诉讼协调工作机制,依托该协作机制发展出公益诉讼观察员、深圳水库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调联动机制、“人大河长+公益诉讼”对接协作机制等多个专项工作机制,深圳检察公益诉讼“罗湖”品牌逐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