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打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册吸毒人员为何仍在增长?区域禁毒“守土有责”,如何提高镇区打击毒品犯罪刑事效能?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毒品犯罪活动,因其极为隐蔽的特点,使得禁毒工作存在诸多难点症结。
“既要多破案,更要少发案。”遵循上述思路,近年来中山市循证实践理论和大数据思维,让禁毒工作有了思考的“大脑”,进而精准决策。中山市“全民禁毒”模式创新的背后,“大数据”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近日中山市举行的“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活动中,记者获悉,基于大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山市相继推动“平安出租屋”“百万新中山人禁毒系列活动”等工程,全市110涉毒警情数持续下降,2014、2015年新发现吸毒人员数、吸毒人员查处数、管控吸毒人员基数年增幅减缓,毒情呈缓解趋势。
调查数据
启动社会面吸毒人员跟踪调查
不同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毒品犯罪常常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近几年来,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山市开展“全民禁毒”打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社会面涉毒问题也得到遏制,但在册吸毒人员却仍在快速增长。作为“全民禁毒”的参谋者和执行者,禁毒支队应如何分析、判断和掌握当地真实的毒情,并科学制定禁毒策略?
2015年,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开展了《千名在戒吸毒人员情况调查》《社会面吸毒人员康复调查》等系列专项调研。在《千名在戒吸毒人员情况调查》开展过程中,中山市禁毒支队对中山市公安局强戒所内全部戒毒人员开展了访谈式调查,并针对在戒人员的籍贯、学历、家庭情况等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这个调查,可以反映全市参与戒毒人员的整体情况,为确定开展禁毒工作的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市禁毒支队支队长冯立洲介绍,《千名在戒吸毒人员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62%的吸毒人员戒毒前的住所集中在出租屋,51%的吸毒人员平时吸毒场所主要集中在出租屋、娱乐场所、宾馆等场所,在吸毒成瘾严重人员、吸毒频率较高的人群中,38%的吸毒地点集中在出租屋。针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2014年开始,中山市委市政府启动“千家场所”无毒创建活动,并启动“平安出租屋”创建工程,对滋生吸毒的场所加强管控。
“既要多破案,更要少发案。”冯立洲认为,开展禁毒工作,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查处犯罪活动,而应该通过化解问题难点症结,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以“问题导向警务”和“循证实践”等理论为支撑,通过广泛调查建立数据库,运用调查量化分析等科学手段发现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地决策,建立“问题—调查—决策—结果评估—调整修正—新问题”的工作循环,为标本兼治地解决问题提供最佳路径。
精准禁毒
七成吸毒人员为外地户籍
“以防为主,打防结合”,是中山市近年来开展全民禁毒工作的主要思路。根据市禁毒支队开展的相关调查结果,近三年来,全市每年破获的毒品案件中,抓获的非户籍毒贩的总占比均稳定在65%左右,却主要集中在相邻省份的固定地市。根据这一情况,中山市禁毒支队与这些地市陆续建立了固定的协作机制,并设立工作站,破获了多起公安部目标毒品案件,摧毁了多个跨省的贩毒团伙。
大数据的分析模式,近年来也推动了中山市禁毒工作走向精细化。市禁毒支队开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超过70%的吸毒人员为外地户籍,43%的吸毒人员入戒毒所前在工厂打工,38%的吸毒人员与老乡一起沾染上毒品……数据将问题的主要矛盾指向工厂和新中山人群体。
极具针对性的数据分析,陆续转化为精准决策。副市长、禁毒委主任、公安局局长谭培安认为,近年来,随着“全民禁毒”工作的有效开展,本地户籍人口涉毒犯罪得到有效控制,而打击外来人口涉毒犯罪已经成为中山禁毒工作的主要方面。中山市禁毒工作对象,应由中山户籍人口转变为新老中山人全覆盖。
2015年,中山市禁毒委员会依托场所、工厂、出租屋等,启动“百万禁毒志愿者系列活动”“百万新中山人禁毒系列活动”禁毒教育活动,以“老乡不能害老乡”为主题启动了百万新中山人禁毒大行动,并开始探索与中山异地商会协同解决流动人口禁毒难题。
根据禁毒合作协议,目前,中山市禁毒委已经与泸州、钦州、梧州、铜仁等11个异地商会开展相关合作。据统计,两年多来,中山异地商会已经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千余个“爱心帮扶就业岗”,帮助他们克服艰难、重新回归社会。
提高效率
建打击效能评价模型促区域禁毒
区域破获案件的多少,与真实毒情形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毒品违法犯罪具有显著的隐性化特点,从表面上看,很难了解客观真实的毒情形势。长期以来,因为禁毒工作的区域查处和打击效能缺乏较客观的反映载体,加之各镇区毒情形势客观上的迥异,区域禁毒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成效,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区域禁毒“守土有责”的落实,缺乏考核制度。
同样利用大数据的思维,近两年,中山市禁毒支队创新地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区域查处和打击涉毒犯罪的效能评价模型”。冯立洲介绍,对于镇区公安部门来说,该公安分局全面查处的吸毒人员数反映了该分局的查处力度,而该镇区辖区内全年被查处的吸毒人员数,则体现了该区域内毒品消费市场的显性状态。市禁毒支队将前者与后者的比值,设立为“查处效能指数”,并将该效能指数分为三个等级,以此衡量区域公安部门对吸毒人员的查处效能,间接反映其对毒品犯罪的查处力度。
此外,市禁毒支队还建立了区域打击毒品犯罪刑事效能评价模型,同理,镇区公安分局全年的涉毒人员刑拘人数,反映了该分局涉毒犯罪打击力度,而该辖区内因涉毒而被刑拘的总人数,则体现了该辖区涉毒犯罪的显性状态。前者与后者的比值,成为考量区域打击毒品犯罪刑事效能的“尺子”。
“自己的事情没做,别人帮你做了,责任还是你的。”冯立洲表示,两项数据,成为市禁毒办对镇区公安部门开展禁毒工作的重要评价机制,查处吸毒人员和打击毒品犯罪刑事两项效能指数过低,市禁毒办将对相关镇区公安部门重点关注,甚至“戴帽”重点整治。该评价体系的建设,推动区域毒情的隐性问题实现了显性化,同时也鼓励毒品案件的跨镇区交叉查打,推动禁毒工作开展。
“循证实践理论和大数据思维,让禁毒工作有了思考的‘大脑’,进而精准决策。”冯立洲透露,此前开展的《千名在戒吸毒人员情况调查》,反映的是全市参与强制戒毒人员的整体情况,数据信息相对静态。今年3月开始,一项新的调查已经启动,中山市禁毒支队对全市首次和第二次被查获吸毒人员启动全面跟踪调查,以此客观地了解社会面吸毒人员动态,为进一步开展禁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大数据思维应该更彻底地推广到禁毒工作中,优化工作模式,以取得更好的禁毒工作成效。”冯立洲表示,关于禁毒的系列调研会持续开展下去,以大数据研究推动禁毒工作的探索也将持续下去,为“全民禁毒”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