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2日,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会议要求,深刻领会党中央出台《意见》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意见》部署的六个方面任务抓落实,履行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维护公正的重要职能。
围绕落实《意见》关于“以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部署,会议强调,必须全面充分履行审判职能。最高法班子全体同志,咨询委成员,各高级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与会代表展开研讨,同商共议抓好《意见》落实、实干担当的思路、举措。
严格公正司法守护国泰民安
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刑事一审案件52.9万件,同比下降10.4%;判处生效被告人70万人,同比下降9.03%;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5.1万人,同比下降4.65%。
会议指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刑事犯罪数量特别是重罪数量下降,轻罪明显上升,极端恶性犯罪时有发生,新型犯罪多发高发,社会对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围绕落实《意见》部署,会议要求,各级法院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如何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会议指出,首先坚持“严”的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彰显刑罚“锋芒”所向,同时要敏锐把握形势,以宽严之别体现政策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长治久安。交流中,各地法院介绍了经验做法——
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湖北法院严惩非法金融活动,2023年以来,审理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1450件,判处罪犯2673人,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对涉众型犯罪案件的核心骨干成员,坚决依法从严处理,如对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重刑率达70%;对积极退赃退赔、认罪认罚的一般成员,依法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分化、瓦解犯罪。
青海法院守好“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构建“案件审理+司法宣传+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模式。依法严厉打击在木里矿区非法采矿犯罪行为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妥善审理相关民事公益诉讼,并执行到位生态赔偿金22.36亿元,统筹用于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在牧民非法占用草地系列案中,充分考虑群众在自家承包的几千亩草场上种植少量牧草,是为牲畜过冬提供保障,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情况,除对个别犯罪情节严重的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外,对大部分被告人依法单处罚金或适用缓刑,既有力震慑犯罪,又引导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生态。
上海法院在社会治理中彰显宽严相济的法治力量,以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系统分析案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治理问题,形成数字犯罪安全风险提示等犯罪预防类治理报告8篇,有力促推刑事审判由事后治罪向事前预防延伸。
“宽严相济的核心在于全面与准确。”会议提出,全面,体现在轻罪重罪既是刑法规定,也是人民群众的感受,要有客观、恰当的把握。准确,则是要敏锐洞察、综合考虑,把握具体案件情形,遵循“严格依法办理、裁判标准统一、宽严理据充分”,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
优质精准司法满足发展所需
会议强调,《意见》部署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从积极履职尽责和规范权力行使两方面对审判执行工作提出要求。
在积极履职尽责方面,今年上半年,人民法院敏于通过审判执行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司法服务保障,更好维护经济秩序、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发展需求——
人民法院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依法妥善审理涉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非法金融活动等案件;有力有序开展全国法院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
全国法院受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审案件3.5万件,同比上升2.65%。最高法发布5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典型刑事案例,加强对非法经营、合同诈骗、强迫交易、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等案件的监督指导,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全国法院发挥破产审判职能,审结破产案件8704件,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市场潜力的企业,通过重整、和解等方式,帮助“危机”企业寻找“新机”;对确实没有挽救价值的“僵尸”企业,坚决推出“出清”,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市场资源高效配置。
围绕落实《意见》部署,会议强调,要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在严格依法公正的基础上,用足用好以调促和、活封活扣、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立案、管辖、审理、执行及司法作风等方面,明确了涉企审判执行中需要纠治的重点,都是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严格对照、严格排查、严格整改。”在规范权力行使方面,会议指出,规范涉企执法司法,审判机关是“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要恪守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加强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坚决纠治违规异地和趋利性执法司法,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做实定分止争增进人民福祉
今年上半年,各级法院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同比上升38.87%。
民生案件多是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就业、生活消费等纠纷,关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今年上半年,最高法出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对“假离婚”、父母给子女购房出资、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问题明确裁判规则。发布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依法打击“婚骗行为”,准确适用彩礼返还,进一步促推移风易俗。
“典”亮社会生活,今年上半年,最高法发布多批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典型案例,回应“饭圈”文化治理、职场性骚扰等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发布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规制“卷款跑路”、“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行为。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坚决打击网络犯罪。
会议指出,《意见》对司法增进人民福祉作出具体、明确部署,既有实体性要求,也有程序性保障。
“案件背后交织的法理情尤需关注,尤需法院、法官在定分止争上更加用心用情。”会议强调,定分止争在乎细节,立案环节的诉讼指导、依法登记、保全鉴定、先行调解,判前判后的释法说理、来访接待、信访答复等,这些工作做优做细,定分止争才能做深做实。
此外,会议还要求,紧扣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依法妥善审理涉就业纠纷案件,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会同检察机关协力清理整治欠薪,营造良好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