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奋进新征程’环境资源审判讲坛”第七讲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举行。来自全国8个省市法院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分享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做法。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还介绍了中国环境司法的国际传播情况,展现了中国为国际环境法治贡献的司法智慧。
以党建“红”护航生态“绿”
近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通过制度创新、品牌打造、服务延伸、队伍淬炼等多维度发力,逐步构建起特色党建与环资审判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生动格局。
“把北大荒精神和‘两山’理念融入司法审判,以‘燃垦荒薪火,铸金色天平’党建文化品牌提升干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审判自觉。”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松晓介绍,农垦法院依托“1﹢7﹢5﹢N”党建体系,引领全体党员干警树牢恢复性司法理念,做深做实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利“保护”。2023年以来,两级法院建立3级214个涉农司法服务站点,化解土地纠纷案件7831件。制发综合类司法建议32份,规范植保无人机作业、农业补贴发放、农业贷款等行为,源头预防化解土地纠纷。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初心、信心、匠心、真心“四心”为主题,创新推动党建﹢审判“双轮驱动”,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青岛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婧华介绍,“法润青绿”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资审判依法呵护青岛绿水青山”,从全国近3000个参选品牌中脱颖而出,是全国法院环资条线唯一获评的“全国优秀机关党建典型品牌”。该院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全市10家基层法院均已实现环境资源案件“三审合一”集中审理实质化运行,开展全市法院“生态环境修复司法保护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中生态环境修复及赔付率提升至82.4%。
唯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能锚定正确方向;唯有扎根群众需求,才能绽放司法温度。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张伟介绍了云南各地依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激活党建阵地效能的生动实践。“普洱中院打造‘茶法绿网’环资审判品牌,在重点区域设立法律服务点,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巡回审判;德宏中院以‘红色天平·法固南疆’品牌为引领,创新‘党团活动﹢环资审判’等模式,将组织生活延伸至审判一线;蒙自法院擦亮‘阳光天平·红’品牌,通过‘五心六度’工作法,获评红河州‘规范建设示范党支部’;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党员法官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2024年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一审案件调解率达到96.23%。”
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离不开司法护航。人民法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依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既是使命所在,又是民心所向。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长期面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陕西省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武烨谈道,延安法院用足用活限期履行、劳务代偿、技改投入抵扣、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45亿余元,支出修复费用40万余元,损害赔偿38万余元,修复林地129亩,种植林木1000余株,恢复被侵害的生态环境功能。特别是建立常态化执行“回头看”工作,对于已经执行完毕的环境修复案件进行跟踪回访,评价修复效果和环境改善情况,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司法的新期待。
正定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也是滹沱河滋养下的一方沃土。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淑然介绍了该院引导全社会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做强‘预防性司法’,努力把破坏行为‘禁’起来。审结的戴某、段某污染环境案中,首次在判决中禁止被告人在缓刑期内从事木门生产销售活动,这一创举不仅彰显了司法威慑力,更传递出‘生态红线不可触碰’的强烈信号。做深‘巡回审判’,让法治声音‘传’开来。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企业园区,普法宣讲团在采砂挖沙集中的乡镇、排污企业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合力,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水环境问题,实现从碧水清波到人水和谐,是福建法院环资审判工作的一大亮点。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王江凌介绍称,福建法院与河长办密切协同联动,实现全省派驻河长办法官工作机构“全覆盖”,并分别建立闽江、九龙江两大流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多次召开流域法院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形成全流域生态环境共治体系。在全国率先引导被告人自愿认购蓝碳进行替代性海洋生态修复,2022年以来福建法院共审结蓝碳案件447件,购买蓝碳16.2万余吨。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联合水利部门,首创水土保持司法碳汇机制,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为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同一颗思想的种子,在安吉、在浙江乃至全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已经是安吉法院环资庭成立的第九个年头。九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环资审判工作置于绿色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努力以司法‘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费思杰在发言中谈道,安吉法院不断深化护航白茶产业发展的法治路径,着力构建“保护、解纷、治理”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在白茶主产区所在乡镇设立“金叶子共享法庭”,受理并就地化解涉茶纠纷560余起,构建“行业﹢行政﹢司法”三轨制解纷模式,提高地理标志联合保护的法治化水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全面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平衡,为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司法动能。上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肖伟琦谈道,该院在审理一起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中,针对某食品公司因环保设施老化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情况,积极与行政机关协调,寻求案件化解方案,最终企业主动完成环保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明确惩戒不是目的,引导企业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才是根本。”肖伟琦谈道,未来,上铁法院将继续统筹推进各区“生态﹢”司法保护基地建设,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上海实践”的司法力量。
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司法智慧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介绍了全国法院环资审判最新情况——
2014年以来,全国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200余万件,制定、修订相关生态环境资源司法解释22部,发布指导性案例45件、典型案例49批461件,收入人民法院案例库350余件案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截至目前,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00余个,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6万余人,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内涵不断丰富完善,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吴兆祥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切实把“两山”理念落实到环境资源审判各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推进环境资源刑民行审判职能统一归口机制,探索以区域流域为单位的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管辖,加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聚焦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特征,狠抓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培养和储备规划,建设一支秉持现代环境司法理念、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环境资源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三级高级法官朱婧介绍了中国环境司法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主导形成生态环境司法国际共识,以法治力量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与实践。“推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收录4批45件中国环境司法案例和8部环境司法报告,向世界生动展示中国环境司法制度和成功实践。云南法院审理的绿孔雀预防性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被联合国评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典型案例。”她所介绍的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的中国司法智慧让与会者深感自豪。
论坛最后,受邀嘉宾紧扣法治护航生态保护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并对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获得感、国际传播力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这次讲坛不仅是工作的交流,更是一场生动展示中国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奋进历程、深刻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伟力的思想盛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全国法院环资审判工作是守护生态的坚固壁垒,是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从蒹葭苍苍的湿地到绿意盎然的矿山,从江河奔涌的协作到预防性司法的前瞻,每一个案子都播撒着法治的种子。
“这九份报告,如同九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幅‘红绿相映、专业精进、心系民生、胸怀天下’的新时代中国环境司法全景图。”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感慨地说:面向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擦亮“红”的底色,提升“绿”的成色,磨砺“专”的亮色,永葆“民”的本色,拓展“国际”的视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上,继续奋力描绘更新更美的时代画卷。
“我国环境资源司法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三级职员谷树忠表示,环境资源司法工作还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长期制约环境资源司法工作的定量难、定性难、定责难和执行难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现场参加讲坛活动的8省市法院代表共同发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推进生态环境资源审判现代化倡议书》,倡议以“两山”理念提出20年为新起点,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司法利剑守护绿水青山,让每一份司法裁判成为生态文明的注脚,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惠春,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书记杨卫东,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国耀等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