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一位年近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其家人的陪同下,从广东清远风尘仆仆地赶到广东肇庆市公安局,与其失散了50多年的亲属团聚。在肇庆、四会两级公安机关的不懈努力下,经过智慧新警务赋能和民警倾力帮助,老人终于圆了50多年的寻亲梦。这也是我市公安机关在教育整顿工作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半世纪寻亲梦终圆
血脉连着心,手足透着情。5月2日下午,家住肇庆市端州区的梁先生一家早早就来的就来到了肇庆市公安局,怀着期待的心情询问着现场的民警:“老人家来了吗?”民警亲切地安抚到:“很快就到了,喝杯茶,再等等再等等!”……在一声“舅舅”的呼喊声中,终于等来了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近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余老先生!面对眼前这期待已久的团聚画面,余老先生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奋战的铁血军人也没忍住泪水而红了眼眶。
“非常感谢公安机关的不懈努力,圆了我外公50年的寻亲梦。”余老先生的外孙女张小姐满怀感激地说。随后,余老先生向公安机关赠送了感谢牌匾并邀请民警合照。认亲仪式上,余老先生还激动地向公安民警展示了其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军人证明书,泛黄的纸片传承着73载的岁月。
群众利益无小事
这个团圆画面的由来,还要从今年全市公安机关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说起。四会公安局在局党委的带领下,全体公安民警全面开展走访,到基层群众及企业一线,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4月30日,民警深入辖区内的一药厂走访,员工张小姐随意的一句话引起民警的重视。她说其外公有一个多年未了的寻亲心愿,希望公安机关帮忙解决。
经了解,张小姐外公姓余,年幼时与亲生父母、姐姐和妹妹生活在四会。因生活所迫余老先生跟随养父母流离至韶关一带,后参军赴朝,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转业到清远工作。期间,与亲生父母、姐姐和妹妹有过短暂的书信联系,之后由于通信的局限和变迁,双方失去了联络。此后几十年,余老先生只要遇到肇庆籍人,便不厌其烦地打听亲人的消息,现在余老先生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能和失散的姐妹团聚对他来说是一种期盼和执念,而张小姐以及家人看着现已是耄耋之年的外公,心里一直惦记着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圆外公的寻亲梦。
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今年公安机关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眼前这位曾经保家卫国的老志愿军的心愿,更是让民警牢记在心。四会公安局党委获悉后,迅速成立研判专班,从茫茫人海中搜寻线索,为张小姐的外公余老先生寻找失散的亲人。
崎岖搜寻不言弃
经过张小姐的转述,余初老先生回忆说其亲生父亲姓卢,父亲为余老先生取的原名姓卢,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后因入户口读书等原因,便跟随养父母改姓余。隐约记得姐姐、妹妹名字的读音。书信中,姐姐提及姐妹二人婚嫁后,各育有一子大概记得他们的姓氏和名的读音等零碎信息。虽然提供的信息很单薄,但民警仍希望在这零碎的信息中找到突破点,然而因老人家不知道亲人的具体姓名及出生年月,仅以同音字搜索全市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如同大海捞针,仅靠这孤立信息难以短时间内实现老人的寻亲梦。
民警没有放弃,继续引导张小姐提供更多的信息,经回忆,张小姐依稀记得余老先生曾在四会某辖区住过,到底是原住民还是其他乡镇某个村记不起来。民警根据办理户籍经验分析判断,当年还没有正式的户口本,只有手写的户籍底册,经查询村委会存留的户籍底册,也没找到相关户籍信息及人员流向。
研判专班分析后认为,虽然上述线索的名字不能确定,但姓氏是一定不会错的,找到一个与姓氏关联度高的信息支撑点或许能突破困局。据此,民警将重点定为寻找余老先生亲生姐妹及第三代子女,希望以此打开僵局。民警根据余老先生的年龄,推断姐姐、妹妹等亲属的年龄段,然后对全省1.1亿的常住人口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结果经过交叉碰撞,仍发现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
柳暗花明见曙光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研判专班在市局大数据实战中心的支持下,决定仍继续以户籍关系为基础,同时结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交通不便,远嫁情况较少的客观现实,增加更多的查询维度,不断缩小比对范围。终于,经不断优化大数据分析模型,端州区一户家庭信息与模型指标高度匹配。民警立即致电与之联系,经过简单的介绍,户主梁先生反馈说:其母亲姓卢,知道有个舅舅在清远生活,但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后又经过民警多方面核实,终于确认,梁先生一家就是余老先生寻找的亲人之一,一直定居在端州。而同时,梁先生也向民警表示自己多年来也一直在寻找舅舅的下落,非常想要与余老先生见面。
这是一场寻找、等待了将近50年之久的团圆,认亲现场,不论是亲属还是民警都为之动容。肇庆、四会两级公安机关组织的这场大海捞针式的寻亲之旅,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至此画下了圆满的句号。而全市公安队伍“我为群众办实事”脚步并没有停止,全体民警将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民办实事、舒民忧、解民困。
(平安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