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事审判中,法官面对不同当事人陈述的家庭矛盾、感情纠纷,特别是涉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往往感到十分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宜法院创新了“新路径”。
“新路径”是什么?
“法院+志愿者”合作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法院设立志愿者工作室,由6名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善于沟通协调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他们来自党政机关、基层组织、学校、企业等,接受法院委派、委托,借助自身专业所长为当事人提供矛盾纠纷调解、心理疏导、亲子教育、回访帮扶等内容的服务,让当事人既能“事了”又解“心结”。同时,针对存在家庭暴力、困境、意外等情况,开展深度个案服务,运用专业优势帮助当事人缓解内心压力、疏导心理障碍、修复家庭成员情感、及时化解双方矛盾纠纷,并定期跟踪回访,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日,信宜法院民一庭在家事审判案件中引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参与家事案件纠纷化解工作,成功调解一件离婚案件。
案情回顾
黄义(男,化名)与陈芬(女,化名)因生活琐事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积怨已久,2021年3月,陈芬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在前几次沟通中,双方均认定是对方的问题,调解一度陷入僵局。承办法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委托心理咨询师对双方分别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双方做情绪反思和认知矫正。通过心理咨询,双方开始审视自身问题,并表现出积极的调解意愿。
为更加充分了解案件情况,承办法官又委托志愿者参与庭前调查及调解。在分别与双方的多次面谈和电话访问中,志愿者发现,双方虽然存在很多意见分歧,但都很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调解时,志愿者分别邀请了黄义与陈芬的父母参与调解,从孩子的教育、成长环境、心理特点等多方面分析,判断出孩子跟随母亲生活更有利于成长,并指出,父亲对孩子拥有探视权,也需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同意解除婚姻关系,由陈芬抚养孩子,黄义支付抚养费。虽然两人之间产生矛盾,不得不走进法院,但却能够通过调解和平分手,以“好友”的身份,继续走向他们的新生活。
家事纠纷审判虽易,但事了不易,人和更难。刚性的司法审判在修复家庭矛盾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志愿者作为第三方,能够有效把法律的刚性与调解的柔性结合起来,对抚慰当事人心灵、及时消除矛盾有着积极作用,不但为解决家事审判中遇到的难题助力,更能够体现在家事纠纷处理中的调解艺术。
下一步,信宜法院将继续完善与志愿者参与调解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修复心灵创伤、提升司法质效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持续强化法院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提高解决纠纷、推动矛盾多元化解的能力和效果,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