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中山市把创建禁毒示范城市工作作为深化全民禁毒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紧紧围绕“智慧禁毒精细治理”主题和“五升五降”工作目标,坚持以打开路、标本兼治,深入推进禁毒各项工作,全市管控吸毒人员数量增幅连续3年下降,全市110涉毒警情数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推动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毒品问题综合治理之路。
1
「精准打击」推行执法打击新举措
今年1月,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联合民众公安分局,查获一名涉嫌吸毒人员谭某。民警对谭某进行现场尿检,结果呈阴性。随后,办案民警对其进行毛发检测,检测结果呈海洛因阳性。在铁证面前,嫌疑人谭某对其吸食毒品海洛因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办案组经深挖扩线,发现谭某的毒品来源于“上家”陈某。6月18日,办案民警在外市将贩卖毒品的陈某抓获。随后,办案组继续对线索进行深入研判,挖掘出一个跨多市的吸贩毒网络,并开展分阶段性收网行动,目前已强戒吸毒人员6名、刑拘毒品犯罪嫌疑人4名。
近年来,中山市公安局以“禁毒两打两控”和“粤剑扫毒”行动为抓手,加强公、检、法、海关等协同作战,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建立点对点协作机制,深化开展全链条打击。
目前,中山一系列禁毒执法打击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以“智慧新警务”建设成果为支撑,联合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涵盖全市的污水验毒监测毒情工作,累计采集污水厂、污水泵站及重点小区、娱乐场所、河涌等样本10174个,检测结果成为禁毒工作考评和制定禁毒执法任务的重要依据;率先全国研发首套禁毒专用电子笔录系统,开发应用中山NIS等禁毒情报系统和先进算法,全智能分析涉毒信息线索;率先全省全面推开“毛发验毒”工作,累计采集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三年戒断人员以及金融安保人员、经营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等样本7.6万余份,检测出含有毒品残留的1041人,全部按规定予以查处。
3年来,全市共侦破毒品刑事案件1771起,分别刑拘、逮捕涉毒犯罪嫌疑人2077名、1560名;查处吸毒人员7756人次,缴获各类毒品共46.56公斤。
2
「精诚协作」打造区域品牌新亮点
近年来,中山市积极开展省级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和禁毒特色示范镇街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开发区、东区、石岐区、南朗等多个示范典型,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局面。
如东区重点开展十项禁毒亮点工程,成立全市首个禁毒专项慈善基金,对涉毒困难家庭、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精准扶贫。三乡镇扬帆起航,在全镇16所中小学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全覆盖。石岐区作为全国首批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单位,立足实际,发挥优势,进一步完善“345”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开发区提出“禁毒+企业”,依托辖区十大国资企业,建立十大园区禁毒主题阵地。
同时,在涉毒监管上,中山市公安局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着力构建涉毒监管新体系:在监所旁边建成“公卫合作”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新增扩建床位至186个,由卫生部门派驻医护人员负责专业治疗,公安派驻民警负责安全监管,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收治病残吸毒人员299人次;在全市娱乐场所进行常态化污水验毒,落实场所管理十项举措,推进场所“三有三无”和“五个百分百”建设,涉毒娱乐场所查收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各镇街均配备专管民警,加强对全市行业企业的安全检查和培训,实现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全面管控;积极敦促寄递企业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全面落实寄递安全三项制度要求,全市邮件快件实名信息化率超99%.
3
「精密防范」筑牢识毒拒毒新防线
6月23日,中山市技师学院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在该校黄圃校区正式启用。该基地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历时半年多建设,以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写真展板、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禁毒知识,通过详实的案例、真实的物件向广大师生普及毒品的危害,宣传禁毒法律法规,提升全民拒毒防毒意识。
该基地的建成,是中山市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山已建立“1+24+N”禁毒教育阵地集群,即一个市禁毒教育基地覆盖全市禁毒宣传,24个镇街禁毒教育基地辐射辖区日常禁毒宣传需求。此外,市看守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50所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均建立一定规模的禁毒教育基地并全部投入使用。
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市禁毒办还联合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三批150所省级毒品预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把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进教材。全市324所中小学校全部配备禁毒法治副校长,率先全省100%注册加入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试点推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互联网、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禁毒教育,将毒品预防教育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发挥学科教育的渗透作用。
此外,为进一步营造禁毒浓厚氛围,市禁毒办开展百万新老中山人禁毒大行动、全民禁毒知识竞赛、禁毒主题荧光跑活动等,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开展全方位禁毒宣传,创作了《毒害》、《我的爸爸》等系列禁毒电影和视频。
4
「精细服务」形成戒毒帮扶新模式
“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小生意还过得去,我最想感谢的是中山市政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小林是一名戒毒康复学员,2014年最后一次从戒毒所出来后,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椎炎致颈部活动受限,他丧失了谋生能力。得知小林的情况后,中山市东区禁毒办建议其自主创业,这样他既不会感到自卑,又有机会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在社工、东区禁毒协会和家人的帮助下,小林于2015年开了一家玻璃加工厂,还兼做一些装修工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针对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难的问题,中山市坚持以人为本,政策上给予倾斜,情感上给予关怀,行动上给予支持。全市围绕解决戒毒人员“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三管”问题,创新“公安+社工+义工+关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家庭+商协会”的“六位一体”戒毒康复新模式,建成统一的“心知湾”禁毒社工服务中心,购买专业禁毒社工服务,并在社工中心安排驻站民警。同时,在全市构筑以镇街综治中心为运作平台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配备专职人员1200余名,建成2个市级美沙酮治疗点和3个延伸点,成立省级自愿戒毒中心,确保全链条闭环化专业管理。
据悉,三年来,全市累计对1.1万余名社会面户籍吸毒人员完成分类分级,对本地户籍吸毒人员开展走访12万人次,进行尿检3万余人次;建立出所人员提前干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对接出所1000余人,对接率达100%……上述一项项精细的服务举措,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禁毒信息管理平台与分类分级动态管控的结合运用。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