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缴获的电话卡
10月12日,东莞市举行“平安2021”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战果和十大高发案件类型。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9月,该市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3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44万余元;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同比下降42.61%,降幅位列全省第二,案件持续高发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打击成效大幅提升
据悉,东莞市公安局建立“反诈联勤作战中心”,构建多警种多部门联动作战的“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机制,以大数据深度应用引领研判侦查,不断提升专业打击能力。
全市公安机关不断强化团伙打击,先后捣毁诈骗窝点92个;对重大案件实行专案侦办,破获被骗百万元以上案件33起,破案率同比上升10.2%;对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等高发类诈骗犯罪实施集群打击,先后组织4次“飓风”集群战役,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名;对黑灰产犯罪重点打击,打掉技术开发平台、网络引流推广、虚拟货币洗钱等团伙21个,坚决斩断技术链、网络链、资金链,形成强大震慑。
断卡行动成效显著
以“电话卡和银行卡”(下称“两卡”)为主的黑灰产业,是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土壤。针对涉案电话卡和银行卡“实名不实人”问题,东莞市公安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通信运营商定期会商,不断优化发现分析模型,并与辖区银行、通信运营商参照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发现可疑账户或可疑开卡人员立即出警核查打击,进一步提高对黑灰产业源头的打击。今年1~9月,共打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54个,缴获涉诈电话卡2402张、银行卡878张,惩戒“两卡”失信人员866名,整治违规行业网点、机构334家,从源头上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当地黑灰产业得到有效整治。
预警劝阻作用明显
东莞市建立完善“市反诈骗中心、镇反诈骗中心、社区民警”三级联动机制,制订详细的预警劝阻工作指引,综合采取短信、电话或见面劝阻等方式,对正在受骗、可能被骗的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预警劝阻,最大限度防止群众上当受骗。特别是对通话时长超出一定阈值的高危预警指令,组织相关公安分局立即上门开展劝阻工作。
今年以来,东莞市公安局日均接公安部下发预警指令3000条,通过劝阻,成功避免54万余名群众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亿元,有效守住东莞市民的“钱袋子”。
防范宣传全面强化
东莞公安积极开展“全警反诈”专项行动,推动构建“全民反诈”格局。全市公安机关围绕高发案件类型、宣传防范技能等内容开展内部培训,不断提升警务人员宣传能力与水平。大力推广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目前已覆盖697万余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66.32%,安装人数及占比分别排名全省第二和第一。
与此同时,通过“听觉+视觉”“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今年来共制作原创反诈推文、音视频172条,开展大型宣传活动18场次、大型网络直播活动5场次,派发反诈“一封信”22.3万份,投放横幅、海报2.4万份,安装反诈“小喇叭”8000余个,形成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良好态势。
针对工厂企业财务人员、老年人和学生等易受骗群体,东莞公安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反诈宣传方案,多波次、深层次开展反诈宣传。今年以来,实现对全市财务人员反诈宣传“全覆盖”;针对老年人群体组织现场活动60余场次;针对学生群体,市公安局联合市教育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共同举办“防骗小课堂”网络直播活动,共覆盖全市160万余名师生和300万余名家长。
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依托联席会议制度优势,东莞市着力构建起“党政主管、综治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公安局联合市委政法委推动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和2021年度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项目;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三大通信运营商、邮政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通讯、快递行业管控力度,联合市委网信办落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联合法检部门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快速批捕起诉、快速审理判决,成立涉网新型犯罪法律研究团队,对重大案件开展会商,统一执法思想,解决案件管辖、证据规格等问题,研究基层法律适用,出台指导性案例。
(南方法治报)